当我在键盘上敲下这个标题时,我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两年.几个星期前回老家吃酒席,席间久未见面的姑姑问我最近在忙什么,我答周末参加学习,问学什么,我说在学心理学,姑姑一脸疑惑的看着我:"学心理学有什么用呀?"这个问题倒是把我给问住了.
最近这几周我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脑海中有一些片段和字句浮现出来.我想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这两年的学习经历尝试着就这个问题给出解答,纯属个人分享,欢迎各位朋友拍砖.
好玩
学心理学真的很好玩的.在这条路上我遇见很多好玩的人和有趣的事.
记得在去年参加一个督导实操班中级班,第一次上课班上有一个男同学带了一把水果刀过来,还把水果刀拿出来给我们看,还一本正经的跟我们说:"我今天出门觉得有点不安全,所以就带了把刀防身."他还没说完,我们已经笑倒一大片.现在想想他当时的表情和说话的状态,仍然会很欢乐.
当时的主讲老师说我从他这个举动看到他对大家的重视,他都如此没有安全感了,选择带把刀都要过来上课,看看他是有多在意这个课程和团体呀.我听完,止住了笑声,再回过头去看他,觉得他特别可爱!
还有一次也是在这个班的课堂上,朱老师给我们讲萨提亚的五种沟通姿态,他在和班上的一个男同学在使用雕塑演示"讨好型"的模式时,朱老师站在离他大概两米左右的地方,他要想办法让朱老师走近他。如果是按惯常"讨好型"模式,他是要半蹲下来,向对方伸出一只手。可是咱们这位男同学偏不按常理出牌,只见他站在那儿伸出左手朝朱老师向他自己的方向挥了挥,又伸出右手朝老师挥了一下,看朱老师没反应,干脆上前一步把朱老师拉过来。
我们先是一愣,反应过来就是一阵哄堂大笑。后来督导老师总结说这位同学不管怎样就是不跪,而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在和老师沟通。心理学是西方的舶来品在学习时要和国内特定的民情文化结合起来,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这位同学为我们很好的演示了这个过程。我听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学习的过程中好玩的事情还有很多,它们犹如一朵朵浪花推着我愉快的向前走。能在有限的人生中遇见一个如此好玩的学科,让我从内心生发出无限的满足感与探索欲。
界 限
学过心理学的人一般都很看重界限和范畴,也就是俗话讲的“拎得清”。
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在学心理学前,和老公一起出去在餐厅吃饭时,如果那个餐厅上菜比较慢,这位咨询师的老公就会若无其事的对她说:“别急,估计是人太多啦,厨房忙不过来。”她每次听完就会冲出去找服务员理论发脾气。
后来她学了心理学后,有一次过年全家在外面餐厅吃年饭,也是上菜很慢,这位老公又对咨询师说别急之类的,咨询师听了平静的对他说:“我不急呀。”说完,转过头和坐在旁边的姐姐继续愉快的聊天。这位老公顿时被梗住了,整个脸涨得通红,过了一会儿他自己冲出去找服务员理论。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在这个故事中,老公把他对餐厅服务员的不满的情绪投射在这位咨询师身上,咨询师没学心理学时认同了这个投射,于是会冲出去找服务员理论。在她学习心理学后,当遇到这样的情景时,她很清楚的知道这是他老公的情绪,不是她的,不再认同。
这也是界限,知道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有个成语叫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如果我是表面上被骂的这个人,我就不会生气,因为我知道对方骂的的不是我,我要是生气我就是认同了对方的投射。
一个懂得尊重自己和别人边界和范畴的人,生活中会减少很多摩擦,也会活得轻松、快乐。
解 构
心理学的很多建构和我们平常生活中一些认知是大相径庭的。在这个领域越往深走,被解构的可能就会越彻底。回观我这两年的学习经历,就是一个被打碎重新组织的过程。
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当旧有的的认知体系被扰动和瓦解,新的认知体系还没建立起来时,整个人处于一种混沌迷茫的状态中,会恐惧、不安、烦躁,会觉得心无处安放。
当我走出这个状态,所学的那些心理学知识与建构和我融为一体血脉相连时,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内在那个小女孩在一点点长大,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被充分激活。
写到这儿,我想到我的体验师,不管我处于一个什么样
的状态,她永远都会稳稳的站在我的身后,给我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环境,陪
着我一起往前走。真的特别感谢她,让我体验到心理学意义上的理想化的母亲
的看见与滋养。我想我也会把这份爱传承下去,传递给我的来访者。
真 相
学心理学让我看到了很多的人性的真相。父母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真的是爱孩子吗?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父母把自己那个内在小孩投射在孩子身上,通过无条件给予来满足自己的内在小孩。这样的父母有可能是在童年没有被充分照顾和看见,内在有缺失。
在上吴和鸣老师的督导班,一次下课后吴老师跟我谈到“隐匿的渴望”。他跟我举了个他自己的例子。他说自己在年轻刚参加工作时,想到自己是农村上来的,很勤快,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去医院上班,还把办公室的卫生都打扫了,他的同事和领导也对他的勤快赞不绝口,所以很快就转正了。
后来吴老师有女儿了,他会经常教导女儿做事要勤快。可是有时候女儿就是会偷懒,吴老师就会数落她。女儿长大参加工作了,虽然喜欢偷懒的习惯没改掉,但并不影响她的工作,依然很出色。
吴老师跟我说,其实她女儿偷懒实现的是他隐匿的渴望。因为他年轻时从来没有偷懒过,虽然因为勤快获得了世俗的好处。但他内心是渴望有机会可以偷懒的,当他看到女儿在偷懒时表面上是会说她,可是潜意识却希望她能顶住被数落压力,继续保持。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学霸父母的孩子考试成绩总是不及格。学霸父母在他们小时候,一般都是很乖的孩子,压抑了很多玩的天性用来学习,成为学霸。长大了自己做父母,他们的孩子用调皮、玩来弥补父母小时候的缺失,满足他们隐匿的渴望。
每个孩子都是无限忠诚于父母和原生家庭的。上述的那对学霸父母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看到真相时,痛哭流涕。
真相往往是残酷和难看的。你是否有勇气去面对接受它,很考验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度。
除此之外学心理学还有什么用,可以装逼呀,可以满足自恋呀,还可以让你活得更心安理得。
我认为学习心理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门里面风光无限。幸运的是这一路走来得到了不少良师益友的帮助和支持,和他们的互动中,我也收获颇丰。
我想我会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就像是一个种子在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不疾不徐,优雅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