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故事,一个打碎了的奶瓶。闺蜜的婆婆把奶瓶打碎了,舍不得买好的,只花了100块钱买了一个奶瓶,这对于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中国)的闺蜜来说,婆婆太小气了,一点也舍不得为孙子花钱,然后就牵扯出了生活中的种种小气行为,婆婆一分钱也不愿意多为他们小夫妻花,但是每次话费还是老公给充的等等。
作为一个黄金单身族(自诩),通常对于这种家长里短都是不置一词,不屑一顾的。但是时值周末,实在无聊,就插了几句嘴。站在一个比较公正的角度,为闺蜜的婆婆做了一点解释。
我们的父辈(本人接近而立之年)出生在中国比较贫穷的时期,而且思想还是“老封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深),成长时期经历了不少水深火热,繁衍后代的时候又遇到了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很多人觉得计划生育,改革开放,是往好的方向发展,往富裕迈进的。但是很不幸的是,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我们也是),是付出所有的一切帮助那批先富起来的人过上小康生活的。时也,运也,总之父辈生活的很艰辛,生活水平也很低下,花钱自然也很小家子气。老人常言:富时常思穷时,所以即使社会已经改变,已经有钱了,还是会省着花,会想到钱来之不易。父辈的骨子里想的还是养儿防老,还是“老封建”,还是要生孩子,偷偷生,然后交罚款,拆房子,东躲西藏,再去结扎。
我们这一代,生活在少子时期,并且处于经济上升期。少子所以分到的父母的爱就多,是父母千呵万护着成长起来的,不懂生活艰辛和不易,习惯了坐享其成。经济上升,我们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有更先进的思想,我们工作年年加薪,会产生生活会永远越来越好的错觉,不会为贫穷做打算。两两相加,得到的结果是,我们这一代人生存能力不足,无视自己的义务,付出的一丁点都是巨大的,得到稍微不足就心生不满,反而觉得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而那些不这样的这代人,懂得工作需要付出很多,知道不依赖父母,大都离不开两种情况,一是理解生活艰辛,吃过很多苦头,二是家庭教育得当,没有享受过分的宠爱,知道责任是什么。
实在不应该把责任都归咎于父母没有教育好或者子女没有良心上,因为一个人的问题是个人的问题,一群人的问题就不是个人的问题了,这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的。经济快速发展,制度、思想教育、民族文化的变更都没有跟上变化,遗留下来的问题,体现在不同的小家庭上就是不同的问题。社会对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对个人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在不停发展和变化的时候,家庭是不是也要理解这变化,适应社会。家庭在矛盾中成长的时候,个人是否也能理解这种矛盾去做一些调整?
大环境的制度、教育没有适应经济的发展,那么个人是否能了解这种矛盾,做一些为自己考虑的规划呢?我们的国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策略,我们使用的是资金,而不是文化。资本主义社会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考虑的是成本和回报,是投资和盈利,即使是家庭,也离不开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下有其相对应的制度。中国的社会只有经济发展按照这种模式,社会架构,民族文化和思想却没法立即改变,所以我们的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丢弃了封建社会的思想和礼制,保留下来的是原始的人性、残存的封建思想、资本主义的文化皮毛。
回到两代人的矛盾上,如果用资本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考虑,父母给我们的付出算是一种投资,而投资是要看到利润和回报的,那么作为子女,回报了什么?如果得到的是爱,那么回报的自然也是爱,如果得到的是物质,那么我们回报了什么物质?再用封建思想去考虑,三从四德不说了,糟粕,说孝道。三十而立,早就过了弱冠之年,早就该自立门户,成家立业,孝顺父母,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的,可惜并没有。社会给我们的压力大,责任不在父母,父母已经尽了他们的责任,接下来是我们自己去适应了。
如何去适应呢?努力工作赚钱养家不必说。于上代人,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尽封建思想的孝道,为家庭和睦而努力。于下代人,先要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提高见识,做好榜样,然后才有可能教育好他们,他们才能立足于未来的社会,在未来尊重我们的生活方式,过好他们的人生。
这种道理往往都是知易行难,真正到了生活中,因为性格已经养成,人性很难改变,所以矛盾还会升级,生活还会一地鸡毛,痛苦异常。我猜想,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做一些有益的小事,化解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多一些沟通和理解,少一些自私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