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和我一起观想,”他微笑,“在某个世界中,你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天真无邪、欢笑、满怀希望、快乐的孩子。你开放,而且愿意、乐于向周遭每一个人学习走完一生。每次你遇到一个人,你会从他身上学到一些甜蜜宝贵的课题——你知道如何倾听,就好像倾听沙漠的鸟儿歌声,必然有人会给你们智慧的钻石与红宝石,持续灌注你已经智慧满溢的心。人人都是你亲爱的老师,人人都给你生命的瑰宝。我不知道如何用言语让你明白,但是我的意思是——观想你自己,观想你自己的心,此后的余生,完全净化了某种情绪——你知道这种情绪是什么呢?”他促狭的看着我,以为我会猜到,但是正好相反,他的描述令我感到十分陌生,仿佛坠入五里雾中,他终于补上了这两个字:“傲慢”。
——格西麦克罗奇《当修行者遇见大师》p89
大家对传讲«般若波罗蜜多»得法师应作佛陀想,有«般若波罗蜜多»法本存在的地方,应作宫殿想。
-------------般若摄颂浅释,索达吉堪布讲,第十三课,P258页
十方佛陀行摄持
麦彭仁波切解释此偈说:: ,观修般若法门的人,因为前世福德因缘不同,以及今生对般若等佛法和佛陀的信心有差别,有些人能获得佛陀的加持而远离一切魔缘,有些人则不一定能得到佛陀的加持而离开魔众的危害。所以,在修学般若乃至从事其他修行过程中,在祈祷诸佛菩萨遣除违缘时,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个教言。
---------般若摄颂浅释,索达吉堪布讲,第二十二课,P62~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