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英语的学习中接触过这样一句谚语:“as cool as a cucumber”,意思是“在压力下仍然可以保持冷静”。有趣的是,将人形容做黄瓜一样冷静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十八世纪的英国作家约翰·盖伊创作的新诗。在近两百年后,来自英联邦的研究发现,即使在炎热的环境中,黄瓜也可以将它的内部温度维持在低于外界11℃的水平。美国化学学会的研究进一步表明,食用黄瓜有助于调节体温和预防机体脱水。这样看来,小小谚语背后却也隐含着深刻的道理。
对于任何一种植物,我们首先可以在解剖形态上对该物种有清晰和直观的描述,然后在系统分类的角度上,分析它与其他物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科学地认识黄瓜
黄瓜(Cucumis sativus) 是葫芦科黄瓜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这意味着,在一年的生命周期里,黄瓜需要完成发芽、生长、开花育果并最后死亡这些过程。正是如此,在越冬的时候,一年生植物只可以通过种子度过这段不利于生活的时期。和其他葫芦科的植物(葫芦、西瓜、冬瓜、南瓜、丝瓜、甜瓜等)一样,黄瓜的花雌雄同株,在发育的过程中先开雄花后开雌花。最简单区分黄瓜雌花与雄花的方法,就是观察雌花的下位特有的一个没有成熟发育的小瓜。
回到文章的标题,我们日常食用的黄瓜,也就是黄瓜的果实,究竟算是蔬菜还是水果呢?对于水果和蔬菜的争论,其实是一个开放题。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水果与蔬菜的定义。首先,《新华词典》给出了“水果”的解释:供食用的含水分较多的植物果实的统称。这个解释可以理解成对水字与果字的扩写了,那黄瓜满足这一定义么?首先黄瓜的含水量有96%之高,其次它是黄瓜这种植物的果实,植物学中给葫芦科肉质的特有果实,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瓠(hù)果。综上,我们至少可以承认,黄瓜符合“水果”的字面定义。
但是这毕竟是有违正常人的认识的,所以很多百科全书对水果的解释改为“多汁且具有甜味的开花植物果实或者水分较少,但具有甜味的芭蕉科植物果实。”解决了关于某些争议的植物果实的归属问题。
但在1887年,美国因为西红柿究竟是蔬菜还是水果,闹上了法庭。这场风波的根源在于,根据当时的关税法规定,进口蔬菜需要在海关上缴近10%的关税,但是水果却不必缴税。因此一些进口西红柿的商人,在咨询了植物学家的意见之后,将纽约的海关税收部门告上法庭——西红柿应归为水果。商人们的起诉证据,就只有几本权威的英语词典,他们在法庭上朗读水果和蔬菜的定义,并证明这两个词在贸易中没有其他特别的指代意义。所以,西红柿是由种子衍生的果实,符合水果的定义。面对被告方提出的“青豆、茄子等也是植物果实,但确实蔬菜”的辩驳,商人们又指出“番茄具有甜味,与此类果实不同”。就这样,这场官司打了6年之久,最终美国的最高法院给出了裁决:由于西红柿的烹饪方式和大众的认知,西红柿属于蔬菜,同时他们引用了已有的两例案件作为裁决依据:词汇在商业或贸易中出现特殊含义时,法院应当采信的是其普通含义。
其实,水果和蔬菜的分类并没有太多学术意义,它们的定义更多是根据习惯来的。如果可以生吃、多肉多汁、包含植物的种子,就常被认为是水果。蔬菜则是烹饪中使用,包括植物的根、茎、叶等部分。此外,不能生吃、不够甜的果实也被认为是蔬菜而非水果。
当还在有人在“你不知道的十八个冷知识中”这类文章中告诉你,黄瓜或者西红柿是水果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一笑置之。作者是为了博取大家的关注,投机地使用了植物学里对果实的定义。
黄瓜为啥叫黄瓜?
说起黄瓜的名字,恐怕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黄瓜的“黄”字感到一头雾水。首先,随着叶绿素的分解,完全成熟的黄瓜的确是黄色的。在黄瓜的原产地印度,黄瓜的亚种非常丰富,街头时常能见到有售卖一种果实为圆形、黄色的黄瓜。所以黄字其实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中国最常食用的品种都在青绿色时就贩售,这个命名似乎就站不住脚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自从张骞把黄瓜从西域引进,黄瓜一直都被叫做“胡瓜”,到了五胡十六国时为了避讳,改成了发音相似的“黄”字。
介绍了那么多黄瓜背后的故事,必须再提一句,黄瓜本身的食用价值也不容忽略。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黄瓜由于其超高的含水量,可以用作理想的保湿和冷却食品。黄瓜中含有的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等,在对抗氧化方面可以发挥功能。黄瓜的食品热量很低,除了96%的水外,大部分都是纤维类物质,因而可以调节消化和改善肠道不适。从病理层面出发,抗炎症方面,黄瓜可以拦截和阻断炎症反应的发生,这是因为一些黄瓜的提取物可以抑制促炎症反应的酶的活性。黄瓜中含有的一类名为漆黄素的黄酮醇类化学物质,可以帮助改善记忆力和记忆细胞衰退。黄瓜中含有的多种木酚素,甚至在研究中被发现可以降低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
以黄瓜为代表的蔬菜,是人类健康饮食中的重要一环,多样的天然食物来源用以补充各类人类必须的营养素,远比单纯服用复合营养品来得更安全有效。植物资源是科学研究的宝库,也是激发人类热爱自然的一道风景。
参考文献:
Peterson, C. E. "A gynoecious inbred line of cucumber." Quarterly Bulleti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43 (1960): 40-2.
Pierce, Lawrence K., and Todd C. Wehner. "Review of genes and linkage groups in cucumber." HortScience 25.6 (1990): 605-615.
Khan, Naghma, et al. "Fisetin, a novel dietary flavonoid, causes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arrest in human prostate cancer LNCaP cells." Carcinogenesis 29.5 (2008): 1049-1056.
Kumar, D., et al.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nd analgesic activities of Cucumis sativus L. fruit extract." Journal of Young Pharmacists 2.4 (2010): 365-368.
本文为特邀的科普作者痕量(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在读博士)的原创文章,希望你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