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一职场网文馨
题记:“熬过去了,他就是一种花;熬不过去,他就是一把刀”。——麦家
1.《致父亲》让人热烈盈眶,我们和父亲间到底是怎样的情感?
无意间,看了《朗读者》一期的节目,关于作家麦家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现场他多次谈到自己与父亲的关系时,他几度哽咽。
他这样描述说: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家里成分不好,还要养活一家老小,脾气也格外暴躁。
而年少的他,非常叛逆,经常跟别人打架,为此没少挨父亲的打。因为父亲的毒打,父子之间产生隔阂。麦家发誓不再喊他爹,连续17年不跟他说话。
麦家17岁时离家,其实是他故意想离开,离父亲更远的地方,并且从来不给父亲写信。
整整10多年,他写信抬头只写母亲。回家会给母亲买很多,但给父亲只是一包烟、一袋糖……父亲像仇人一样存在他35岁前的记忆里。
就这样,父亲,成了生命里的一个名词。
直到后来的某一天,麦家回家,突然发现,当年那个精壮的汉子,已经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小老年,踩着碎碎的步子,开始变得越来越唠叨,那个时候,父亲已经没有力气打儿子了,父亲只是默默地准备上一桌丰盛的菜肴,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在心里盼着儿子归来。
再后来,麦家再次回家,父亲已经认不出儿子了,他被确诊得了老年痴呆。
父亲老了,这四个字,闪过脑海,让他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奈。
再后来,父亲去世了。麦家回忆说,这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他那些发自肺腑的话语,父亲再也听不到了;他写得那些厚重的作品,父亲再也看不到了。
他在《致父亲》中曾这样写道:
我还从没有在您悲伤的时候安慰过您,没有在您卧床不起时,像您曾经抱过我一样抱过您,没有为您洗过一次脚,没有为您剪过一回指甲……
没有,没有,我没有为您做的事太多!
说真的,自从您病倒后我特别怕您死,我要赎罪,我要补错。
我欠您的太多,我要还给您……
此生,太晚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大概是人生最悲哀的事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他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勤快、吃苦而卑微。在他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离婚了,母亲远嫁,再也没有回来。父亲后来也重新组建了家庭,而他跟着他的爷爷奶奶长大。
父亲的奶奶,在他小学读三年级的时候,因病去世,之后,就是爷孙两个相依为命的日子。
在一个破旧的青瓦房里,父亲跟着他的爷爷,过着清贫如洗的日子。直到我出生后的4、5个月,父亲的爷爷也去世了。
我逐渐长大了,母亲告诉我了这些事情,那个时候我并不太懂父亲,一个从小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长大,会有怎样的性格和命运?
后来发生的种种事情,我开始对父亲有很多的偏见,觉得他心胸狭隘、偏激、好面子、没主见、任性,不懂得关爱母亲,更不会教育、引导孩子,甚至对不起“父亲”这个称号。
直到这两年,我开始逐渐地理解父亲,开始理解,一个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成长上永远抹去的伤害。
一位朋友也曾说起自己和父亲的故事:
他年轻时跟父亲关系不太好,毕业后就一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
有一次父亲去看他,他去火车站接人时,才发现父亲的头发已经斑白,他佝偻着腰,背着几大袋土特产,在人群里手足无措地寻找着儿子……
那一刻,他才意识到父亲已经这么老了;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自己就是个混蛋。
当你明白了父亲、母亲的苦和累,懂得了他们笨拙的爱,也许,我们才真的长大了。
我们选择与父母和解,其实也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2.学着释怀,包容与理解,这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其实,聊起自己的父亲,我想大多数人也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对父亲的情感,有些自卑,有些怨恨,又有些愧疚。
麦家说自己“从小就没有学会放松,一辈子都在紧张”,董卿也坦言自己也有“自卑情结”,常常没有安全感。
节目里,董卿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严苛,还是会忍不住地激动:
你不要照镜子,不要买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体活动。每个寒暑假做兼职,干宾馆的清洁工,一天一块钱,30天30块钱。
很多人难以想象,一个知识分子可以对自己的独生女儿竟然这样的苛刻。
说到这个话题,我同事跟我说,“小时候无论我考得多好,父亲从不会表扬我,但考得不好,他一定会揍我。”
还有人说,“每次我有什么想法,父亲就会习惯性地否定我,觉得我一无是处。”
还有人说,“小时候被同学欺负了,爸爸不仅不安慰我,还骂我没用”
……
很多父母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当初对孩子的伤害,往往会融入孩子的血液里,一辈子都无法割除。
但,随着我们年龄与阅历的增长,等我们自己也做了父母,很多耿耿于怀的事情,开始逐渐释然。
我总在想,也许是父亲、母亲太爱我们了,但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不知道如何爱,怎样爱,却常常无心的话语,像利剑一样,刺痛着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承受着人世间最大的伤害。
但父母老了,没有那么多来日方长。一句“道歉”的话语,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说出口。
每个人的父母都是不完美的,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却是沉甸甸。
我想,我们应该原谅父母,理解这份曾经的“伤害”,学着豁达与包容,就像小时候,他们也一直在包容你的不完美。
因为,终有一天,我们都会失去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是永远的失去!
3.心理学上说:一个人跟父亲的关系,就代表他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父是天,母是地。
一个人跟父亲的关系,就代表他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而父亲,更象征着安全感、物质保障,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渴求父爱,愿意跟父亲走得更近。
举个例子,现实中你数学考了60分,父亲存在着3种典型表现:
A:“60分?你这白痴,怎么教不会啊”父亲用力地把考卷拍在桌上,转身就狠狠打一巴掌。
B:“我们要不要看看到底错在哪些题上了”,父亲很平静,一晚上都在耐心教你算数学。
C:“下次加油”,父亲面无表情的签了字,转身又去忙他自己的事。
而这3种表现,如果反应在职场上,会是怎样?
假如这天中午,你的下属战战兢兢的走进你的办公室,“经理,对不起,那个方案我可能明天才能给你……”
A+:“你这白痴,这点事都做不好,为什么不早说”你破口大骂,顺手把他未完成的报告摔出门。
B+:“嗯,你先说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按住性子,拍拍他的肩膀,想听听他的想法。
C+:“明天中午前给我”你语气平淡,低头继续批公文。
这两段对话是不是很熟悉?
你对下属说话的态度,通常就是你父亲对你说话的态度,甚至连遣词造句都一样。
临床精神学家心理专家指出其中的关联:很多亲和可敬的企业大老板们,往往与父亲保持很亲密的关系,但也有一些与父亲关系疏离,因为缺乏情感上的温暖,这些人的领导风格十分冷酷、强势,并认为与下属间的情感是不自然的。
4.从根源来说,你与父亲的关系,就是未来职场上你与权威,也就是与老板的关系。
以前,有个朋友跟我说,她领导对她的启蒙与成长的建立,比她父亲要深远的多。
这让我想起电视剧《都挺好》苏明玉与蒙总的关系,蒙总对苏明玉有知遇之恩,精心栽培、扶持,早已超越了老板与员工的关系,更像父亲对女儿的情感,而事实上,蒙总的确是苏明玉的贵人,改变了她的人生命运。
在职场,往往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安全感的人,会在职场上与特别善于关心下属的领导,关系会非常融洽,相处愉快。
这个老板,恰恰代替了下属父亲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情感上的缺陷。
所以,她会对一手带她成长的公司,对她的领导有一种很特别的情感,比如“背叛谁,我都不会背叛我的师傅”。
所以,从根源来说,你与父亲的关系,就是未来职场上你与权威,也就是与老板的关系。
在这里,我需要提醒的是,今天为人父母的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和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塑造出未来孩子与权威之间的关系模型。
模型设计好了,对孩子的事业、未来甚至心理都会产生很大的良性影响;
如果在孩子成长最初阶段没有设计好,即使孩子长大了,心理成熟了,在面对权威时仍然会无所适从,从而失去人生重要的机会,并不断的会被沮丧的心理所笼罩,从而容易导致自卑心理,事事总觉得不如别人,或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无法面对这个世界,更不要说职场。
5.有了糟糕的父亲,如何处理与老板的关系?
从情感上,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无论好与坏,只有一个。
即便你拥有一个糟糕的父亲,即便你们之间有无法跨越的沟壑,千万不要冷漠你唯一的亲人,作家麦家,甚至我们普普通通的人,都会后悔痛恨自己的所作所为。
父母尚在,便是最大的幸福。
心理学家也给出解决方案:先从处理与父亲的关系入手,用成年人之间应有的平等态度重新处理,尊重孝敬父亲的同时,也坚持自己的基本底线,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冲动,与父亲就事论事。疗愈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不要害怕挑战,内心笃定去体验每一个当下,真心去感受。
于此,如果能在处理与父亲的关系过程中获得人格再次成长,那么,你在面对公司老板的权威,或未来可能更多的权威时,你就能逐渐的得心应手,从而从容淡定的面对。
那如何战胜自己的权威恐惧症?
如果今天,在职场上,老板一直都是压在你心头的沉甸甸巨石,那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有一个轻松面对老板的心态:
首先,正确评估自我、接受自己。
尤其是找到自己最擅长的职场优势(与本职工作关联的优势),且让优势最大化,比方说你的优势就是会做PPT,全公司无人能比,这就是你优势最大化。建议你可以列一张清单,罗列出你目前岗位需要哪些能力与技能,你具备哪些,缺少哪些。
通过梳理,你会发现自己是否“称职”。如若你非常优秀稀缺,这样的自信,又何必畏惧老板呢?
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的短板,尽力去弥补提升,对于确实没有天赋不能改善的短板,不妨明确地与老板交流,让他清楚你的极限。
逐渐的,你在面对老板时,就不会心虚,更不会胆怯。
其次,要多学习,坚持自己的判断,并尝试说服别人理解自己的想法。
面对老板,向上说服是一个过程。
在职场中,先建立起个人的信用(如愿意接受比人的意见、容易沟通、处处为公司利益考虑、诚实稳定可靠),充满自信地陈述自己观点(有利的事实证据、数字论证),考虑到老板的立场,从老板的利益出发,若这次说服不了,是不是换个地点或者换个人来说呢?
总之,克服自己的胆怯,如若你越担心面对老板,就会越让老板觉得你是个小孩子,没有主见,反而不会增加好感,更别说信任了。
最后,要创造机会,多与老板交流。
为什么你见你的朋友不紧张?因为熟悉,交流的多,你对他很了解。而与老板交流的过程中,你会直面老板产生的恐惧,
这本身就是在克服。
面对面,你会清楚的知道,老板对你满意的是什么,不满意的是什么。
为了更好赢得老板的信任,务必讲究2个原则:
一,要明白老板最在意的是什么(如,交办给你的工作,能准时完成,且能达标);
二,让老板愿意听你说话(老板很忙,你找老板谈话,务必要有效率)。
关于与老板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事前做好准备,重点清晰,如何找对报告的时机与地点,如何传递一线基层的有利价值点,怎样让老板多渠道确认,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职场中不断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地方!
总之,向老板更好的展示你的能力与亲近他的意愿,你也能更好的了解老板的思维方式与做事风格。
几次之后,逐渐熟悉了,你也会对老板有深刻的了解,你就可以预见老板对某些事情的态度与反应,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希望每个人都能恰当与父亲的关系,更能解决自己与上司与老板之间的问题,坚守本心,努力让自己做得更优秀!
最后,把《致父亲》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父亲,你一辈子给了我很多,我想最后再要一点,要你一个清醒的笑容,一个确凿的认可,一声安慰,一声原谅,一个父子情深的拥抱。可你没有,父亲,你就那么走了。”
这一生不长,请好好相爱!我们能陪伴父母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本文作者第一职场网文馨,10年知名地产企划总监,第一职场网合伙人,向上管理金牌讲师,在行行家,多平台签约作者,成长路上,愿与你一起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