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那句话,几乎已经传烂。
皮囊是否千篇一律,我真没研究过,但是有趣灵魂确实很罕见,像老罗这种特立独行的有趣灵魂,就更是百年难遇。
这种搞笑中带深刻,自大里有犀利的文字,你见过吗?
这篇《不适合以常理判断》是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典型的老罗风格作品。
你一定很好奇,这么有趣,又看起来很牛的文字,是怎么写出来的。
让我试着把这只有趣灵魂的写作手法,给你剖析展示一下。
兴许能复制一只。
1、错位形容
案例:
这也是我刚正不阿的三十来年里罕见的一个污点。
解读:
用一些常用于形容严肃人物或大型事件的词,形容自己。
刚正不阿,一般是用来形容海瑞或者包拯这些严肃的正派历史人物。用在自己身上,有一种错位的喜剧感。同时,后面说污点,是用夸张手法加强趣味。
2、夸张手法
案例:
当然,发现自己文章写的不如钱钟书是多年后的事情了,还好终于发现了。
解读:
意思是——我以前傻乎乎觉得自己写文章不比钱钟书差,多年以后发现自己太傻了,还好没有一直傻下去。
老罗当然不会傻到真的以为自己和钱钟书平起平坐,只是用夸张的手法,通过隐藏在句子背后的自嘲,博人一笑。这就属于“一本正经瞎扯”产生的喜感。
3、自嘲手法:
案例:
基于"知识分子要活得有尊严,就得有点钱"这样的认识(其实主要是因为书价越来越贵),我从1990年至1994年先后筛过沙子,摆过旧书摊……
解读:
先为自己找一个看似高尚的理由,然后再括号中给出真正的俗气理由。通过这种落差,营造喜剧感,引人发笑。
4、对比手法:
案例1:
因为那时候我爱上了西方音乐(古典以外的所有形式),大概收有上千张英文唱片,为了听懂他们在唱些什么,我在讲传销课的同时开始学习一度深恶痛绝的英文。
解读:
用对音乐的高度喜爱(收了上千唱片)与深恶痛绝的英文进行对比,但又不得不学。通过营造这种纠结的处境,一方面阐述了事实,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毅力。
案例2:
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是个痛苦的胖子,因为胖,我甚至不得不隐藏我性格里比较敏感忧郁的一面,因为胖子通常被大众潜意识里不由分说地认为应该嘻嘻哈哈,应该性情开朗,应该徐小平。
解读:
用别人眼中胖子性格必须开朗,与自己实则敏感忧郁进行对比,碰撞出一种尴尬而略显痛苦的处境。抨击大众偏见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个性特点。
5、句子逻辑反转
案例:
一个外国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外国留学生)和我们天南地北地胡聊,除了政治。我一共上了四期这样的班,口语就差不多了,当然还是停留在比较普通的交流水平上,至少我看英文电影时还是需要看字幕,尽管在天津的四年间我看过大概600部英文电影。
解读:
这句话的逻辑,在“抑”“扬”之间进行数次反转,制造出喜剧效果。
读者心理变化如下:
一个外国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外国留学生)和我们天南地北地胡聊,除了政治。(抑。蛤?这样教学怎能有效果?)
我一共上了四期这样的班,口语就差不多了(扬。咦!没想到效果居然不错啊!)
当然还是停留在比较普通的交流水平上,至少我看英文电影时还是需要看字幕(抑。切!原来水平还是有限!)
尽管在天津的四年间我看过大概600部英文电影。(扬。矮油!看过那么多,这么说你还是很厉害啊!)
6、递进让步逻辑
案例:
即使新东方的声誉和报酬使得它从来都不缺教师,我也知道优秀的教师永远都是不嫌多的,如果新东方从来都不缺优秀教师,那么我也知道更优秀的教师从来都是新东方迫切需要的。
解读:
通过层层假设的让步逻辑,强调新东方对优秀教师(老罗自己)的需要。潜在的意思是,无论你们已有多少优秀人才,也不会想错过我(一个更加优秀的人才)。
结语:
文中还有不少其他手法,慢慢学习。
在学习写作前期,你可以先模仿。对于写得好的文章,仔细揣摩其中的写作手法,并尝试模拟实践,相信会对你的写作进步有很大帮助。
老罗这些手法,对我这种文风百年不变,一根筋的人,很有教育意义,虽然我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毕竟这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有短板就要学习。
一个摆过地摊的英语老师,成长为科技圈的相声演员,却不以相声为职业,而是用相声卖手机,想想都觉得很励志。一度让我三十多年来饱受现实摧残的理想死灰复燃。
学习老罗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他说自己是个敏感忧郁的胖子,而我不是。
听起来老罗有点像在说自己有内涵,但这种事往往不好明说。
可我不明白的是,这对于吹了那么多犀利牛的老罗,为什么会有障碍?
做完这篇分析,有点开窍了,老罗是个讲情趣的人,既然这样,有些话怎么能说得太直白呢,当然是需要让你去品味,才符合老罗情怀。
是的,你可能看出来了,以上这段是在进行模仿练习,虽然比较生硬。
既然你都看出来了,不妨也试试?^_^
抓住每个机会练习,你会是训练营最好的学员,最差的情况下也会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