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夏天,我天马行空的开了个公众号,建了个群叫“文字恋”,最主要的是组团码字写文。海英写纪实类小说还是挺在行的,文风是我喜欢的类型。
写了一段时间,可能是急躁和焦虑,加上睡眠不足,我的头发脱落得很严重,有小部分已经拨开见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后,我即刻停止了关于公众号的所有事宜,海英也由此失去了投稿的热情。文字恋的我们仨渐行渐远,各自回归生活重心。
我其实是个特别敏感和脆弱的人,常常看到伤感绚丽的文字,内心便开始波涛暗涌,甚至来不及酝酿,情绪已扑面而来,带着泪水做弹幕,被我活活演绎成了伤心雨。
其实我有一半的生命属于孩童,另一半如血如水如字。上次听了哪位儿童文学编辑老师分享的一节课特别有意思,她可能也是转述别的知名作家名言:“你如果对童年时期发生的任何事任何细节都记忆犹新的话,恭喜你,你适合写儿童文学。”是不是潜台词是:你肯定是孩子王,你有正确的世界观、儿童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你才能以成人的成熟的三观,用正确的方式衔接你的童年时光呢?
我暂且是这么认为的。
我有孩子,我的陪伴足够让我拥有二次童年。这是最美丽的衔接。不是吗?
最近喜欢捡词,点评论区,有些人的留言是相当精彩,比如曹文轩作品里的泥土气息就可以让我思考片刻,比如一个女孩子的失恋宣言:“如果可以,希望下辈子长成你喜欢的那个样子,然后一点都不喜欢你。”好诙谐好可爱,我会笑着记录下来,这是文字带给我的欢喜。
做公众号最头疼的是做编辑,我看到那些伤感的故事会忍不住感同身受伤春悲秋,特别的难过,有时甚至彻夜难眠。神经属于一度崩盘的状态,即享受又难以承受。
其中多年未联系的女同学写的一篇文章,短短的一千字,我反复看了四个小时,泪水疯狂不止。她写的“我知道你一直过得不好”这篇文章的阅读量最多,不是写得多好,而是真情实感。
我终于能感受那种一夜白头的痛楚,竟然是文字传达的。正是有了那段经历,我才深刻体会到自己的知识库太过小儿科,不敢用自嗨来一叶障目,祸害他人。
于是,我果断卸下所有,重新出发。昨天看到一段文字,我想到自己便对号入座了,也许我就是属于那个无法靠近太阳和月亮的人,后来我想只要远方有光,何惧前行!
最近精力都用在了文案视频的学习上,说真的,比写文累多了。年初时答应过自己要完成45篇短篇再写连载,文章写得越来越无感,越来越粗糙,心境很难调整,总是被一些琐碎的事牵绊。
一位老师说过:“时间管理和阅读只是底层技能。”最近看书效率很低,每次都忍不住进行书写似阅读,以前看书的时候会定时完成阅读量,现在是细嚼慢咽地做好消化。
看好以后还觉得特别满足,好像是对自己说:“我今天看书了。”然后又找借口做一些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反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