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朋友圈挺能反映每个人的性格的,或者说朋友圈还会放大每个人性格中个人想突出的内容。
如本人酥,喜欢文字,于是朋友圈每次都是绞尽脑筋,各种文字折磨,凸显本人的文艺一面,其实是放大版的,只是想展示的而已。
酥遇到的几个老师也是如此。
本科导师的朋友圈永远都是导师认真求学上进的示范,都是学术文章和大家感言的分享。看到本科导师的朋友圈,就会想到他在面前念念,没有天分可以,但勤能补拙………
硕士导师的朋友圈则显示老师生活品质的高追求、高品质,有自己写的小说分享,有做的普及作品宣传,有生活感言,有和儿子相处的故事。虽然生活化,但那种生活品质绝对是普通人所难以碰及的。
另一位老师有着个人公众号,是圈子内的名师,公众号文章常常令人忍俊不禁,极其彰显其个性。有时公众号文章就一张图,没有文字;有时截抄一段话号,特别注明个人是编不出来的。个性化,又有老师的学术追求,完全原创和个人制作,值得学习。
朋友圈和公众号本就是一种社交工具,是自我的一种展现,但是因为允许个人操作,就可以放大凸显自己想展示给他人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无论如何,朋友圈作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研究自我的重要内容,以后被历史学者如何利用,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