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延迟满足
对于人欲望的满足,分为以下几种:1、延迟满足;2、适当不满足;3、即时满足;超前满足;5、超量满足。其中,1和2是正确的满足,3、4、5都是错误的满足。
我们今天只来说说1、延迟满足。
第一次听到延迟满足时儿子上小学,那时的我因为常常不答应儿子的要求或者迟迟才满足而有点自责。当听到“延迟满足”后,心里有了一丝安慰。可现在看来那时根本没有明白延迟满足的精髓。
真正的延迟满足不是仅仅让孩子晚一点满足,而是让孩子明白晚满足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达到更高的目标。
比如:现在不玩游戏是为了节约更多的时间学习,未来取得更好的成绩,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认为,延迟满足的秘诀在于现在不满足,等待一定时间后获得的不仅是被满足的事情,更是等待的过程中获得的心理历程和更大价值。
二、误解孩子
在执行延迟满足的过程中,我发现不能等待的不仅是孩子,很多家长都经不住等待。
比如,家长想让孩子主动和人打招呼,家长觉得告诉孩子了他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可是当遇到熟人孩子没有打招呼时,家长就等不及了,有的会当面一再提醒孩子,有的会说孩子没礼貌,有的憋着劲回家和孩子算账。
可是他们不知道,孩子从知道到做到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也可能孩子的想法和我们不同。
比如我的儿子小时候虽然会听我的话和人打招呼,可是能感觉到很是勉强。有一次和我的朋友打完招呼后,儿子悄悄地和我说:“妈妈,你以后不要老告我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听了儿子的话,我觉得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结果下一次,儿子就没有在见到客人时打招呼。我强忍着没有说他,没想到在客人走时,儿子主动和客人道别,还热情的把他们送出门。
原来,这是孩子自己构建的打招呼系统,是不是觉得我们常常会冤枉我们的孩子呢?
三、父母要耐心等待孩子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
再比如,我们想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刚刚操作就想见到效果,往往事与愿违,换来的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自己的焦躁不安,孩子的被动或者反抗。
父母不知道,想让孩子做到一些事情,我们也要经得住延迟满足的考验才可以。
我的儿子断断续续学钢琴到初三就不学了,之后除了高三时为了艺考学了一段时间外再没有学过,他自己也几乎不会主动打开钢琴。
做为他的妈妈,我深知儿子对钢琴并不反感,就因为我以前不懂,没有让孩子从这个兴趣中获得快乐感和成就感,儿子弹琴是为了满足我的需要。所以孩子没有把弹钢琴作为他自己的事情看待。
真要感恩学习让我看到了问题的根源,更让我知道了如何耐心的引领儿子,让他内在燃起自动自发弹钢琴的欲望。
我做到的第一点就是等待。我大概用了十几天的时间,每天会说一到两次“妈妈特别想听到你的琴声。”儿子或者不吭气或者会回应我说:“好,明天练。”可是第二天如常。我丝毫没有一点点责备,依然重复。因为我知道,几年都没有碰过琴了,一下子开始心理上也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点,自己做到,做孩子的榜样。我拿起了画笔,从小白开始自学彩铅画,每一幅都会给儿子看,儿子可能不会想到,他的妈妈竟然把这件事做的像模像样,还天天做。为我点赞的同时,我就不相信他什么都不想。
第三点,暗示儿子的天分。儿子在夸我画的好时,我会时不时的说:“咱家有自学基因啊!你看姥爷,十几种乐器都是他自己玩会的。妈妈从动笔开始就相信我画的一定差不了。”“你最像姥爷了,玩乐器对你来说就是一个熟练的过程。”“你知道为什么我会选择钢琴让你学吗?因为你4岁时用奶奶给你买的电子琴弹出了幼儿园学的一首儿歌,那时妈妈就觉得你是个有音乐天分的孩子”……
终于,有一天,我和儿子说“妈妈特别想听到你的琴声”时,儿子说:“一会儿我同学走了就弹”。果然,从那天开始到今天,将近60天了,有两天没弹,一天是因为去他同学家住,一天是以为弹了,第二天弹时才反应过来,说“我昨天应该是没有练,因为才一天没练就觉得手生了。”
就这样,我用耐心的等待和引导让儿子由“为妈妈的要求弹琴”转为了“为自己弹”。
昨天,我问儿子,“你最喜欢的事是什么?”儿子丝毫没有考虑就说:“弹钢琴。遇到我喜欢的曲子,弹多久我都不觉得累。”
结束语
“延迟满足”背后,考验父母的耐性、智慧、信任和对孩子充分的了解。学习,无疑是做到“延迟满足”最大的力量支撑。因为只有懂了才能把一切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才能更好的判断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