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Ray Dalio)在谈到人工智能话题时,认为“算法是计算机做出决策的指导”。并谈到“他的习惯是把所有的投资、管理原则输入电脑变成算法,让电脑通过高效计算做出决策,这样产生的决策与他的真实判断会更接近,这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人类简史》的作者在最新的“巨变将至”演讲中提出:我们应该是最后一代智人。再过一两百年,世界将被完全不同的实体统治。它们和我们的差距,也许比我们和黑猩猩的差距还要大。
是什么带来巨大的成功和变化?关键信息在于“算法”。带着好奇,搜索了“算法”的含义(两个比较典型的定义):第一个算法是求解问题类的、机械的、统一的方法,常用于计算、数据处理和自动推理。可以理解为有基本运算及规定的运算顺序所构成的完整的解题步骤。或者看成按照要求设计好的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和序列可以解决一类问题。第二个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也就是说,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如果一个算法有缺陷,或不适合于某个问题,执行这个算法将不会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算法可能用不同的时间、空间或效率来完成同样的任务。一个算法的优劣可以用空间复杂度与时间复杂度来衡量。从两个定义可以看出算法已经从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延伸到了哲学的方法论。
再联想到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由此我想到本文的题目《把自己的思维逻辑转化成算法》,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思维习惯就可以看作是初级的算法,只是还没有被整理和规范化。
近几年全社会都在推崇“智慧”,智慧社区、交通、安防、警务……,剥开炫丽的表面现象,都可以看到算法这个智慧的基础,都不是原有工作简单数字化,而是各行业内老专家们的丰富工作经验算法化后与大数据的完美结合。
瑞·达利欧作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联合基金的老板建议,所有人都写下自己做决定的原则,把这些原则转化为算法输入电脑,让电脑来帮助而非取代人做出决策。他认为,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算法,你可能会过时,就像现在不知道如何读写一般。
在历史上,人类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窘境:没有人知道未来20年、30年、40年的世界是怎样的。我们作为普通人,如何面对将要到来的巨变,对于自己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把工作思路算法化,交给运算、执行能力比我们无数倍的设备去运行。对于孩子就是教会他们思维灵活和心理平衡。因为唯一可以确信的是,2050年的世界将和现在完全不同,那将是一个非常繁忙的世界,以不断变化为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