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最好

今天她是一个凌晨坐在电脑前码字的人。快了两分钟的时钟刚好到凌晨(0:00),明天又会是及其普通的一天。实在没有克制住的突如其来的情绪终于发作,很庆幸能开始一场新的哭,毕竟哭是一种不要任何成本就能让人舒服的事。犹豫之下退出了正在写的论文,虽然它很有价值,我坚持这一点——至少对我很有价值。

悲痛可以使一个人变成一个更加敏感的人——选择最适合悲伤的夜晚,不是因为她经常被忽视,而是因为她自愿接受这个边缘的位置,这不是她需要视线的时候。而一个更敏感的人需要通过更大的工作量来收获一种释放的感觉,于是拼命阅读、码字,沉浸在最初看不懂的文字里,在似懂非懂的黑字之间与我周旋。有时真能收获一种恍然大悟的快乐,有时只是同时间一起消磨,让自己被它们占满,这样的自己至少因为装了更多东西而理论上看起来更有意义一点。所以越悲伤越空洞,就越沉浸在电脑前面吧,这样至少不需要将脸面向观众——维持学习机的伪装,因为不容易引起疑虑,而且大概也没有其它伪装,如此无聊却轻松。她知道自己看起来又再次显得怪异、迟钝(也许还附加上可悲的内敛和温柔),但这回是她自己的选择,一种节能减排的方式。搁置在阅读之中,也许还不算浪费时间;就算不是为了某个目的,也是一种占据当下的方式。

她不再把能量耗在维持体面上,把维持社交形象所需要的能量降到最低。这样确实滤去了一些失望,但带来了另一些。当她开始远离那些做出一些她认为没有尽到朋友之分的熟人(当然,这不无荒谬)——甚至有时也会觉得对方只是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而已,但那又怎样,她也只是没有符合对方的心理预期。很矛盾,少了一些熟人,这在理智上虽然算不得好,但终归算是制止了失望的加重,在这种预期下,对方只会让我更加失望而已;而我也已无意于通过自己能量的投入去扭转行将倒塌的关系。但在情感上,不再能通过与她们的交互而收获身体的共在之感,那些共同创造的高能量场永远成为回忆,这大概会使她的身体又冷漠了一些——在相当一段时间。可惜对方也许很难也经历这段内在的颠簸,不费吹灰之力的遗忘是更合理的结局。

很多事情理解起来都没有什么难度,一个理由或者也可以是另一个理由,就能解释——现实的无力,争取的失败,关系的变化,很多;但理解并不意味着能接受,它们确实消耗了我的身体,冷漠并不是一种理智与态度,而是一种身体状态。同样,当她意识到有时候需要去建立联系或沟通情感时,身体不由僵峙住了,发出十分不情愿的信号。把它转化成KPI也尚可完成,而且不乏乐趣。但她想拼命去抓握那些还能让身体感到兴奋的东西,但由于太怕失望,就事先把它们也转化成一种理性的决策;那样即使低于预期,也可以找一些理由来缓冲。确实,不过于苛求她人与客观条件,于人于己都是好事。如果太快把自己身体的意愿诉诸行动,反而容易另人厌烦(当然不一定是所有人),或者受限于条件。但究其根本,那并不是一个节能减排的事情。比起去挑战一段脆弱的关系,阅读和写作岂不是更容易带来当下的满足——至少是一种占据而充实的感觉。我的当下选择至少能自圆其说。将很多关系KPI化,也能更多地减轻情感的负担,而沉迷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功利游戏中,不再与自己有关,那不是两个身体之间的事情,它动摇不了我,也同我(在身体层面)无关。而这使喜欢变得艰难。

而快乐中则渗透着警惕,也许她已经将此时段默认为不应快乐的时间。主客观情况下没有认识新的朋友,连维护熟悉的关系也因为太过敏感而变得艰辛。在理智的丈量下,有些问题显得实无必要或太像心理剧而被尽量搁置,余下的只是要解决的问题——干巴巴的。于是以后准备做个不使求助者为难的人,要不快速坚决拒绝,要不尽力相助。身体能量的降低也导致节制的放松,但主要是因为容易沉浸而超时,但她毕竟不是一架机器,虽然本来是在运作,但甚至可以沉浸在运作之中,这或许也是一种能力。太晚了,脑子开始犯困,身体也更重了,块垒渐渐消去。余下的一点能量留着为自己表演吧。最终需要诉诸于睡眠,而从一个机器般的充实状态回归自己。并在梦里真诚渴望奇迹发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