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查理从弱智变葱名,再变成弱智,而且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智识的退化。就像人的一生。喜欢这个题材,就像看《本杰明巴顿奇事》
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都让我泪流不止。弱智的查理用错别字写着不带标点符号的文字,却因充满感情和纯真让人想永远的读下去。
个人觉得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也就是开头和结尾部分。
查理在智识成长的过程,意识不断的揭示了童年受到的伤害,那些被最亲近的人伤害的经历,如果让他形成强迫性的情感模式。这种情感模式对正常生活的影响无法用他后来的高智商来弥补。
后来他了解了无意识中的童年经历,一点一点和解。
文中提到智识可以很快的提升,但情感的成长需要慢慢来。这引发我想到了另一句话,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但我想知识是智慧的催化剂,我们仍需要学习知识,对于智慧的来临我们不能心急,要静待花开。
书中对于知识成长阶段的心理描写非常的精彩。在情结之中穿插着心理讲解。因为这点,我甚至有点“郁闷”,因为我觉得看这本书时没有思考的机会,因为作者把我能思考得话都说出来了。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部分描写的精彩程度吧。
高智商阶段我觉得写的有点匆忙,或许这部分生活就代表着着我们的正常人生,本身就在平淡中带着焦躁。这部分精彩的是对性的态度。葱名查理因童年阴影,且内心还住着个“小查理”的原因,对性有恐惧心理。我觉得现代社会的性冷淡或者性无能,很多都和心理问题相关。
智商重新走低的部分,象征着人面临衰老的时光。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请不要让我忘记阅读和写字。有一段描写是查理曾经最爱的书和唱片被散落一地,他的智商已经无法欣赏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地的破败,心中充满恐惧的等着结局的来临,这多么让人绝望啊。另外此时温馨的一幕是曾经在最早弱智时欺负查理,后来高智商时排挤查理,等到最后查理回归弱智阶段时,又开始诚心的帮助他。这也表现了人的复杂性吧,另外从宗教的角度来说人都是有罪的,但也都是能被拯救的
另外几个启发的观点
1. 要想突破童年阴影造成的局限和恐惧,就必须用一切办法回到那个场景。到底是哪些受伤的场面,造成了你如今的强迫性行为,清楚的认识到了那些痛苦的根源,反而会让人释怀了。不能逃避这个过程。如果逃避,你只能模糊的感觉童年“不幸”,反而可能因为这个设定给今天的自己设置局限。
2. 与父母和解,非常重要。不是为了原谅父母,而是为了自救。查理变聪明后见曾经伤他最严重的妈妈之前想了很多“葱名”,“轻快”的开场白,但见面第一句忍不住叫妈。后来查理说,我必须原谅她,否则我将一无所有。我想这种和解不是以德报怨,或者继续忍受父母的“恶行”,而是你认识到父母的局限性,然后你才能终于放过自己,不再用完美来要求自己,然后你才能发现你痛苦的童年之中可能也有一些闪光点。你不至于完全否认你的过去,你来的地方,你终于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干什么了。
3. 期待也是一种冷暴力。无论是最初还是最后的查理,他在低智商状态,承受着别人对他的期待,也给他了无尽的痛苦。你对别人有期待,也就意味着你不想接受此刻的他。对方感受到此刻的他,在你眼中不存在,也有无形的压力。如果我们对自己爱的人投入过高的期待,这是不是本身也是种伤害呢?
一个弱智的童年阴影和智力发展后的情感障碍,我作为infj能完全共情。后来我想也许我的成长经历和弱智有些类似,我的童年在生活上被保护,但在精神上被忽视。我从小就不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这不就是一个弱智小孩会经受的遭遇吗?
谢谢这本书,它让我在短短的七小时,重新回忆了一遍我的童年,也又提醒了一次我必将面对的衰老和死亡。
我一直在用“弱智” 这个词,或许有些不够文雅或者体面或者政治正确。但我一时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词,可心中的话又不住的想被写出来,只好为了方便选择这个我第一反应的词了。如果有冒犯到谁,我先道歉。但我相信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