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概括:
《岳阳楼记》,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而写的
涉及人物:
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感情颇深,滕子京在泾州任上,曾花费公款16万缗,遭到御史梁坚弹劾,滕子京怕连坐者太多,索性有罪一人担,烧毁账籍,灭掉相关姓名,销毁了证据,罪不小,范仲淹不能眼见好友治罪,不惜徇私,力救滕子京,初次商议降一官职,但梁坚的上司御史中丞王拱辰愤然不平,屡次三番的刁难滕子京,最后,还是没有治罪,贬谪到岳阳,也就是巴陵郡(参考文章:《宋史——滕子京传》)
(范仲淹在接下来的文章会给予概括,因为此篇文章无法完全写出范仲淹的“奇”)
背后事件:
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意义所在
滕子京到岳阳后,为彰显政绩,决定重修岳阳楼,可钱还是个难题,但正逢官府贴出告示,民间有老债要不回来的,可以献给官府,由官府出面收回。官府讨债,不长时间,即收钱近万缗。滕子京亲自掌管这笔钱,不设账籍,不许旁人过问,用来修建岳阳楼。楼成之后,花费很多,滕子京自己也收入不少
岳阳楼成,滕子京为彰显治岳功绩,请名人为其舞文弄墨,范仲淹不问岳阳楼来历如何,亦应邀写成《岳阳楼记》,开篇即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个人观点:
就《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来说,主旨是很直得后人继续发扬的,文章中表露出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严于律己,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和主张,在今天很值得借鉴,想来,在当时的社会中,范仲淹能够提出这些见解,是与他年轻是艰苦生活的磨练分不开的
就好比说毛主席,在长沙读书时就“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由此,我们想到现在;一个人不论其岗位如何,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当关心大事,具有主人翁精神,积极做好自己的人职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刻刻关心国家和人民的人为榜样。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当从小就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志向,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努力磨练自己的意志,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以流传了千百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我们新一代青年要赋予它更新的意义,继承并且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