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坚信这样一个观点: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你当前遇到过的问题,别人也曾遇到过,只不过发生的时间、场景各不相同罢了,但背后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却是不变的。
每个人都想拥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但从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测不准才是常态。既然有测不准的部分,那能「测准」的部分到底是什么呢?
比如,我无法预测明年或任何一年的股市状况,但我确信,人类的贪婪和恐惧之心将永不改变。
我无法预言未来10年哪些企业将成为业界翘楚,但我确信同样的故事会在商界反复上演——赢家被成功冲昏头脑,于是开始懒惰懈怠,坐享荣光,最终跌下神坛。这样的故事过去几百年来从未改变,未来也不会改变。
人们常说,只有了解历史,才能预知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得承认,了解历史,并不意味着我们能预知未来。事物的发展总是错综复杂,深不可测。世界,很容易受到偶然和意外事件的影响。
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时间」和「场景」,这两个要素共同作用在「人」身上,于是你就会看到事情的千变万化。但很有意思的是「人性」是不变的,思考方式也相对固定,这就意味着「人的行为」就是相对确定的。
为什么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并不是说事情不新鲜,而是应对事情的人在「人性」的作用下,跟事物产生互动关系,这些并不新鲜。所以,不要预测事,而是要看清「人」。
我虽然无法预料50年后的世界是何种面貌,但我笃信,人仍将以同样的方式面对贪婪、恐惧、机会、剥削、风险、不确定性、种族认同和社会舆论等。所以,「轮回」,才是这个世界的主题。
发生了什么事情,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时间和场景的变化本来就无法预测。可是通过这些事情的应对方式来看清一个人,进而合理地推测出这个人的未来,这个答案,历史上都有。
所以我在看《资治通鉴》时,我会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判断当事人的「价值观」,进而推测这个人的历史结局。当我得出推论后,我会上网搜索这个人的「发展终局」和「历史评价」,复盘并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
因为要了解人,我看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同时也看了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易经》,也粗浅地研究过「命理学」,也看过人与事在互动过程中的「社会学」,看清「一个人的思考方式」,这个人的未来终局也就可以做出合理地推测。
提前为「可能带来的变化作准备」,比预测具体会发生什么事更重要。所以在预测未来方面,「研究人比研究事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