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2017“省陪计划”名师及骨干教师培训,跟岗实践其间,需要展示一节示范课,全组老师一致推荐了我。被推向“风口浪尖”来自小县城的小老师来说,我颇为诚惶诚恐,唯恐不能胜任而辜负大家的期望,把自己的那点原来就怯懦的小自信给打压下去不说,更怕的是丟了咱河南名师的颜面。重任在身,就要做最好的准备,尽可能地挥洒出我的实力风采。从教学设计到制作课件(一天多时间),再到录播上课到教后研讨(9月20日上午),我的这节《散步》获得了良好的整体评价之后,才算放一颗心在她适合的位置。
先梳理我在这节课上的亮点,重温一下《散步》后反思式的心灵散步:
一、整个教学教学设计新颖独创,切合课程标准的理念中“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课标》中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四大理念。尽管是一节课,我也认真研读了课程标准和本单位的教学目标,找到切入点,精心设计了环环相扣又不失灵动的三个环节――角色转换、体验互动,使学生能学的快乐,并让知识的获取在潜移默化中生成。通过在本学校听的几节推门课来看,他们的课堂,基本上还是以讲授为主,学生的互动仅限于四人一小组间的讨论,并且没有小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他们接纳一个陌生的老师,打破沉闷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参与的欲望和互动的体验,进而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我颇为斟酌再三并力求得到突破的地方。所以我设计了朗读接力、体验采访和摄影找美三个活动,开放性地点活了课堂。从学生的发言、组员的互动、在学生的即兴表演都可以看出,我完成了我的既定目标;学生享受这样的课堂,就是我最成功的地方。
二、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能浑然一体
判断一节课成功与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我通过朗读者、艺术人生、拍公益片三个活动的巧妙设计及人物访谈中三个问题的设计,步步推进,从内容到主旨、从主题到教学活动都做到了一一对应,都彰显了教学设计的新颖而不失实用,创意而不失高效,层次性和操作性都极强。
“朗读者”通过接力朗读,解决了字词,初知了内容;“艺术人生”的访谈通过三个问题的追问,探究了内容,也初步挖掘出多元主旨“生命”“互敬互爱”“和谐”;“摄影师拍公益片”环节,则是对最后一段的理性赏析和“尊老爱幼”“责任”的挖掘,对环境描写的赏析注重了意境美和“言已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练笔作业是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受”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之后,能够践于行动,在生活中去传承这一美德。这样环节相扣,自然地达成了目标,学生也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染和提升。
三、切合统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能与时俱进,能重视阅读。
用余温依然火爆的“朗读者”开场,首先高层次的定义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然后接力朗读的方式体验朗读,教师抓住两个关键句子――“这一切都使人想到一样东西生命”和“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以点带面交给学生把握节奏和语气的朗读方法,并让学生自己揣摩并反复挑战朗读。这种针对的朗读指导,切合单元目标中“朗读,读出感情”这一点,做到了备课时的整体意识和单元意识,充分体现了部编本人教教材的双线组元的编写理念。
结尾又推荐了三篇同主题的名家名篇,借课内推课外,接课堂推阅读,这也是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之一,能够和学校配套的阅读评价机制挂钩的话,群文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方法,成绩和素养可以达到双赢。
四、发挥个人优势,使教学个性化、诗意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是一个热爱学生,有亲和力的人,又恰巧热爱文字热爱创作,我把这些优势都淋漓地在运用在课堂之中。结尾的一首《散步》是我的原创诗作,它是文本的浓缩,也提升了本文的主题“爱,在脊背上承载/也必将在脚步里,世代相传”。我在许多课堂上也做到了诗文结合,成为学生写作的榜样引领。正像魏书生老师说的“想要成为有魅力的教师,一定要将自己的长处守住,再守住。”愿时光不老,诗歌相伴。
五、课堂机智常态化,激励语言要经典,核心素养要提升。
在这节课里,出现了许多预想不到的状况。让学生随着音乐来唱《让爱住我家》的高潮部分,学生因为胆怯心理还是不熟悉歌词,并没有出现其乐融融“一家亲”氛围的时候,原本内秀文雅的我竟带动学生挥手臂渲染气氛。接力朗读的时候,我是第一棒,背诵前两段,然后让学生接力成功,我提前给学生鼓劲“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初学朗读掌声鼓”,学生给自己加油鼓掌,消除了胆怯,最后一段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全班的集体朗诵,成为声势浩大的“朗读者”现场。挑战朗读的时候,一个男孩举手说,我还读我刚才的那一段。我立刻给出一个大拇指,并对全班学生说“敢于挑战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为你点赞”。一个女生版的“莫怀戚”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我始终保持目光的对视并颔首表示赞同,这是采访人的素养,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榜样,突然另一个小组竟然按捺不住激情还在讨论着,我就拍手示意他们停止,并扫视全班说:倾听,是一种美德。四人行男生小组非要上台即兴表演,眼看课堂接近尾声时间紧迫,怎么办?课堂就应该是孩子们的,我决定掌声请出,并声明“把握好1分钟”“台下的导演们可以将冗杂的情节咔嚓掉啊”,他们演的很用心,教室里掌声响起,课堂也出现了预设不到的高潮处和出彩点。我在这节课上的评价语,大多是激励性的,有意关注了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六、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莫怀戚”的“戚”怎么写,书空;“霎时”的“霎”怎么读(强调),怎么写(书空),什么意思(提问),并告诉学生“音形意结合是积累字词的秘诀。课后的字词,要楷书,最好能当堂识记,最好能在多音字形近字的比较中拓展积累。
七、板书是课堂教学的半壁江山,精心设计才能“画龙点睛”。
我的板书设计上是一个动态的呈现,第二个环节内容把握上,我完成了“花心”和“四个花瓣”;第三个环节主题挖掘上又完成了“两片叶”。最后呈现黑板上的就是一朵“和谐”花(字体有点潦草,下次注意)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对录播教室的设备不熟悉,声音小在听课室听得不够清楚,板书完成的时候没有进一步升华主题,对最后一段的赏析不够深不够精等等,如果备课再精心精细些,再多一些研讨打磨,或许会做得更好。
记得“无痕语文”李凤老师说,每上一节公开课,就要逼自己写反思写论文――原来,给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无痕”的,而给自己的反思就应该是“刻骨”的。在《散步》之后,来一场心灵的散步,我愿且行且思,愈走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