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76岁熊泽英昭在家中用料理刀刺死死自己44岁的儿子,随后报警自首。事件中的熊泽英昭退休前是日本的一名高官,而他的儿子熊泽英一郎则是一名“家里蹲”,没有工作,蜗居家中。
儿童节本是一个欢乐的节日,这是为孩子特别准备的节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很多人也会选择在这一天对已经长大或者老去的人表达爱意,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儿童节都是满载欢声笑语的。
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的出生都会给父母带来欢乐,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都承载着父母的期盼。然而,曾经天真无邪的孩子长大了,却成为了一头野兽,把年老体弱的父母撕碎。
可能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子的事件很匪夷所思,中国的父母都是乐于为子女奉献的,他们说,父母没有隔夜仇的,父母孩子间能有多大的仇非要这么做?当我们发出这样的疑惑时,是因为我们不知道那个刺死自己孩子的老父亲经历了多漫长的煎熬。
熊泽英一郎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沉迷游戏,还常常无节制地将父母的钱投注到游戏上,曾经一个月为游戏充值3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两万元。更为过分的是,完全依赖父母养活的熊泽英一郎非但没有感恩父母的付出,而常常殴打父母,甚至在社交网站上扬言,自己想要杀死自己“罪该万死”的母亲。
在审讯中,熊泽英昭说:“如果不杀他,我就会被杀”,这个老人长久以来,一直生活在儿子的暴力阴影之下,最后暴力终结了暴力,这个家重新陷入寂静。
杀死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事件在日本并不新鲜,近年来,日本已经先后发生多起亲子间的杀人案。日本的老龄化严重,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是全球养老负担最重的国家,1.8人抚养1名老人,但另一方面,日本老年人也不轻松,日本出现了“8050问题”,指的是父母80多岁、子女50多岁的高龄啃老现象。
啃老问题,难道只存在于日本吗?啃老问题,是不分国界,不分阶级的。再看看我们自己国家,啃老闹剧新闻上也时有报道,前几年有个啃老闹剧让全国人民笑话了一阵子,29岁儿子要状告60岁父亲不抚养自己,他还呼吁国家保护啃老。还有博士生在家啃老,父亲在工地打工还债种种新闻,不一而足。
几年前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一项统计显示,我国城市中有65%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的现象,而有30%左右的成年人正在部分依赖,甚至全部依赖啃老为生。这个数据还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每次看到新闻报道中那些皱纹满面的老父亲老母亲抹眼泪,看着他们在工地上在烈日下负重前行,心里总会感到愤怒和悲痛,究竟怎么样才能减少啃老的现象,让每个辛劳大半生的父母亲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分析众多啃老案件,我们知道,啃老不仅发生在农村,也发生在城市,也并不是只有文化程度低的人会啃老,本科生、硕博士、海归也出现在其中。所以,这部分群体还是有蛮大的差异性的,但是,他们身上还是有不少共同点的,我们需要从这些共同点中发掘原因,找到方法去减少、避免啃老的发生。
这部分人表现出来的一个群体面貌,就是:无羞耻感、自私、享乐主义、吃不了苦。啃老的人总有办法去合理化自己的啃老行为,他们脑洞清奇。我想,如果那些啃老的人会写作的话,他们就可以写出最优秀的荒诞小说了。
“为什么把我生下来?既然自作主张把我生下来,那就到死前最后一秒都为我负责吧”,这是熊泽英一郎的理由。
“亲人就是要能力强的帮助能力弱的,我没有能力,父亲有能力,那他就要抚养我”这是状告60岁父亲不抚养自己的匡哲轩的理由,他四肢健全,吃喝拉撒都摊床上,而60岁的老父亲在工地打零工,每月挣一两千。
......
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心安理得地啃老,主要是因为思想上出现了毛病。父母应该要从小去塑造孩子的人格,磨练孩子的意志,起码得让他们明白,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在学业阶段,父母也别光顾着孩子的学习,生产劳动不能免,该孩子承担的家务一样都不许父母包揽,勤奋父母养懒孩子,过分溺爱会让孩子丧失独立自强的意识,父母少点包办,孩子的独立、自主、责任意识才能树立。
另外,在学业不那么紧张的时候,让孩子出去打零工,挣自己的零花钱,提前去接触社会,认清楚社会的真实面目,等到孩子毕业的时候走出校门,受到的冲击就没有那么大。
最后,希望父母能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思想动向,教会孩子社交,让他们学会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啃老的人是因为在社会中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难以融入群体,从而逃避回家。如果他们能够从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满足、愉悦,是不是就会愿意走出家门,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心安理得地啃老,主要是因为思想上出现了毛病。父母应该要从小去塑造孩子的人格,磨练孩子的意志,起码得让他们明白,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在学业阶段,父母也别光顾着孩子的学习,生产劳动不能免,该孩子承担的家务一样都不许父母包揽,勤奋父母养懒孩子,过分溺爱会让孩子丧失独立自强的意识,父母少点包办,孩子的独立、自主、责任意识才能树立。
另外,在学业不那么紧张的时候,让孩子出去打零工,挣自己的零花钱,提前去接触社会,认清楚社会的真实面目,等到孩子毕业的时候走出校门,受到的冲击就没有那么大。
最后,希望父母能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思想动向,教会孩子社交,让他们学会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啃老的人是因为在社会中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难以融入群体,从而逃避回家。如果他们能够从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满足、愉悦,是不是就会愿意走出家门,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