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二那年的春末夏初,学校组织学生踏青——到天门寺旅游。
老师宣布完后,同学们欢呼雀跃。
那时不向现在,学校包几辆大巴车,拉着老师、同学一路欢歌笑语地前行。
老师只是说了句:“明天天门寺山下坡广场集合。”
怎么去?——自行解决。
那天,我们全体同学还是一个不落的,准点在八点半到了目的地。
天门寺距离我们的家大概有20公里,我已记不得坐谁的自行车去的。
(那时我还不会骑自行车,家里也没有自行车)我们像放飞到丛林中的小鸟,大半天都处在兴奋和欢乐之中。
记忆中的天门寺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子里,有传说中的“孔子晒书场”,“皇藏洞”,山间的小溪,七八个成年人才能合抱、生长千年的古银杏树,雕塑的“十八罗汉像”……
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有一件事情,是我在快到天门寺景点的路上,碰到了一个给我年纪差不多孩子,身上背着一大捆柴禾走在下山的路上。
当时我想,他肯定是附近山村的、向我一样的孩子。他得起多早呀,就已经砍好柴回家了,他到家还能够上学吗?当我注视他时,他也用眼瞅了我一眼,就又低头赶路了。
我感觉,他可能从来就没上学。后来,我还做过梦,捐过钱,资助过那个孩子上学,在梦中我哭了——为了那个孩子。
他在我的心目中,能算所谓的“大山中的孩子们”吗?那个镜头让我久久无法释怀。但我无能为力。
我是跟他窘遇差不多的孩子,可我能幸运地读书,而他不能。
旅游到半下午就结束了,我们该回家了。
天还这么早,我不好意思再麻烦同学骑自行车带着我回去,我跟一个叫瑞东的同学商量说,我们走着回家吧。(我们俩是邻村)
他一口答应下来。于是我们并没有顺着来时的路,我们时而走田野的小路,时而就是翻山越岭,感觉翻过眼前那个山头,就能看到自己的村子里了,其实不然,我们翻过了好多山,总是看不到自己的村庄。
可我们坚信:我们只往正北——我们家的方向走。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两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走在荒山野岭之上,只是抱着那种信念,坚信:走过这个山头,即便是看不到我们的家,但离我们的家,肯定是越来越近了。
我们两个说着话,谈笑着,走了大概三个多小时,夕阳快要落山时,当翻过又一个山头时,突然出现了我们熟悉的画面:我的村庄和瑞东的村庄,以及两个村庄之间那条熟悉的常年流水不断的小河。
也许这都在意料之中,我们并没有什么的兴奋,也肯定没有担心走不到家。
我们平安的到家了!(也没有害怕和担心,只是感觉那时候真傻冒。)
如果现在,哪个家长,敢让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出去,这样的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