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妈妈聊天,她已经六十多岁了,一儿一女。女儿已经成家,虽然也有很多烦心事,但妈妈还是决定让女儿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因为她实在无能为力了。儿子快40了,前年去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辞职在家,到现在也有大半年了。妈妈非常发愁,孩子这样子下去怎么办?他们在这里租着房子,每个月房租开销大,而且她自己这段时间也没有找到工作,完全是在吃老本。于是她想着带儿子回乡下老家,毕竟在那开支会减少很多。
而妈妈很清楚的是,如果带儿子回老家,他大概率就是躺在家里,等着妈妈养活。然后每天在家喊这儿疼那儿疼,喊自己快死了。直到妈妈80多岁死去,60来岁的孩子因为无人可以依赖和照顾,也随着一起死去。妈妈担心的是,如果狠狠心把孩子“抛弃”在这里,她无法确定孩子会不会去寻死,如果孩子真的因此而死去,那么可想而知,妈妈承受的痛苦和内疚将会非常巨大,并且伴随余生。
对妈妈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选择。我听着妈妈一边诉说,一边哭泣,也觉得很无力。我知道她一路走过来有多么不容易,但是她却坚持学习,坚持生活,带着孩子一步步走到现在。可谁曾想,孩子又躲回家里了。她感觉自己之前二十多年的努力似乎都白费了。
当时,我静静地陪着这位妈妈,真希望她儿子能一下子长大,不要让妈妈这么操心了。
后来回想起来,我突然有一个设想,如果妈妈把自己的担忧、顾虑、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等等情绪和感受和现实真诚地告诉孩子,会怎样呢?比如,我想象在这样一个场景里,妈妈对孩子说:
“孩子,我们坐下来谈一谈吧。最近妈妈实在太疲惫了,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我们在这里房租和日常开销比较大,你没有工作,妈妈现在也找不到工作,经济压力太大。所以妈妈想回乡下老家,不知道你有什么打算?
“妈妈想过把你也带回乡下老家,但是我又担心耽误了你,毕竟回乡下你也就是一直待在家里,可能就很难自己做些什么事了。二十年后,等你60来岁,妈妈走了,不知道你能不能自己活下来。其实这是妈妈不想看到的。
“或者你可以一个人留在这里,你之前有工作经验,你可以继续去工作,去跟人交往,有自己的朋友,你可以养活自己,甚至多赚一些钱,过上不错的生活。当你能够这样做的时候,妈妈相信二十年后妈妈死了,你也能很好地生活下去。但是你现在的状态妈妈很担心,妈妈不敢确定你会不会就让自己饿死或者是寻死,所以我不敢贸然地就让你一个人留着这。妈妈想跟你商量商量,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
不知道妈妈这样说了之后孩子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但是当妈妈表达之后,这件事情就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了,孩子也要为此想办法和负起责任来。毕竟这本来就不是妈妈的责任。
最后,如果按照罗杰斯的观点,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他愿意把死亡作为选择项时,生命就被选中了;当神经症作为选择项时,健康正常就被选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