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时时刻刻被一些人一些事触动着,内心里有种强烈的情绪想要发泄…
在一些人那里,愤怒犹如洪水猛兽,伤人不浅又避之不及。
这些人一旦被激发愤怒情绪,就想要骂人,骂孩子、骂伴侣、骂自己、骂客户、骂同事、骂明星、骂商家、骂路人、骂电视里的人物角色…
由此衍生一个词“怒怒症”,是指这些人有路怒症、愤怒管理问题或者缺乏自我安全感。
而在另一些人那里却没有或者很少有愤怒的情绪,这些人会努力压制或者拼命付出,却不敢表达,不敢捍卫自己,总是忍气吞声,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好人。
这些人的攻击性的苗头不是向外而是向内--骂自己。
那么,愤怒倒底是个什么鬼?
愤怒是一种基本情绪,也是非常常见的负性情绪,是在我们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
最易引发攻击性的就是愤怒的情绪了。
攻击性----活力之美
攻击性在表达的时候,会呈现一种张力,让你感觉随时都有感觉在扰动,有时候可能并不是那么让人舒服,但是这种张力却是很迷人。
《倚天屠龙记》里的小昭,有一次受到了张无忌对她的维护,因此心生感激,无怨无悔成为婢女,随侍张无忌左右,爱上张无忌。小昭天真烂漫、可爱大方,聪明城府、心急才学不输周赵二女,在遇到危机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具有相当的指挥才能,有大将之风,但对比外表霸气、敢爱敢恨、爱的勇敢、有勇有谋的赵敏而言,小昭过于乖巧安静、善解人意、温柔体贴,也就是说不如赵敏性格鲜明,用我们心理学的话来讲就是赵敏身上有种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活力之美,我估计张无忌就是被这种美给俘虏了。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隐藏着的攻击性小精灵。从内在动力的角度来讲,当事情不如我所愿,活力变会受阻,整个人呈现的是一个比较凝固的状态,小昭爱着张无忌,什么事都为他着想,却忘记了自己,虽然温柔可人但却像湖水一样,波澜不惊。而赵敏对爱情的勇气,在爱上张无忌之后,对张无忌一心一意,为了张无忌不惜与朝廷作对,甚至可以为张无忌牺牲性命。当张无忌要娶周芷若,赵敏独自一人去大闹婚礼,并说“我偏要勉强”,赵敏爱的勇敢,爱的奋不顾身,让她的人物性格加分不少,也让张无忌最后选择了赵敏,最后辞退明教教主之位,与赵敏退隐江湖。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上神白浅,在人间历劫作凡人时,虽美貌、单纯、善良但却感觉美的不足以让人记忆深刻,她身上缺少了一种灵性、一种立体感。而历劫结束晋升上神的她,在恢复了记忆,想起作为素素时所经历的一切,红着眼杀到天宫,终于将自己的双眼取回,让心机沉重、作怪多时的素锦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报应时,吃瓜观众都大呼过瘾,感觉大块人心。白浅霸气又不失温柔,善良又不失执着,敢爱敢恨,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性格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觉魅力非凡。
感受自己真实情感让攻击性转化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攻击性,但是没有出现攻击性行为,只能叫做是攻击性的冲动。它通常是当人们的内心感觉到一些外在的危险,所以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的本能。具有防御的功能,同时,也是受挫折的一种反应。
有一天早上,我上班坐公交车,因为下雨,等车的人比平时多一些,上车时有些挤,这时就听见一个女的对她后面的人说:“挤啥呢?”语气里含有一些责怪、不耐烦的情绪,这个男紧接着就说:“挤啥,这么多人,能不挤吗?你有本事就去开私家车呀。”女的一听这男的态度这么强势与僵硬,也不大高兴说:“本身就是你在挤,咋啦,还不允许别人说啊?”这男的一点都不示弱而是骂脏话:“你在这里装啥逼呀,要不是在车上,我真想打你”…如果这个女同志在一开始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真实感受“讨厌”、“厌恶”,并且自己进行觉察,这种感受来自于哪里?然后可能会以这样的话表达不满:“哎呦,您挤着我啦”…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家庭,老公出差不在,家里的吸顶灯坏了,女主人也就没管,想等到老公回来了让他修理。老公回家了,一路的旅途颠簸有些疲惫,但是还是决定把灯修好,他找来梯子,爬上去,却发现不是换灯管的事,是里面的线路坏了,搞了半天,一头汗,还没搞好,加之旅途疲劳,开始抱怨:“你咋弄的,怎么把它弄坏的?”“你就非得等我回来修?”媳妇一听也有了情绪:“我就是开了一下这灯就坏了,与我有什么关系?灯坏了也让我来修,家里什么家务不是我干的,早知道你这样,当初就不找你了。”如果,这位老公的包容度不高,如此这般下去,夫妻俩之间的争吵肯定会升级到更高程度,伤害感情。
如果作妻子的能和真实的自己链接,那她会接住老公的话:“啊?哦,你这样说话,让我感觉很冤屈。你一路旅途颠簸又让你一回家就修灯,算了算了,快下来吧,改天再说。来,我给你倒杯水去”。这架肯定是再吵不起来了。攻击性也因为女主人感受到自己真实的情感,并且去表达了自己的受伤,而不是又愤怒地怼回去,丈夫也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意愿去照顾你的状况。
很多时候他们会跟我们发生对抗,不是因为他们糟糕或脾气差,而是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于我们的攻击,无法承受而不得不对抗。
当我们与真实的自己链接,也就解除了愤怒这个防御。
建立外界好的客体关系
按照客体关系理论,早年父母对自己很好,内化的我,很爱自己那么我们就会内化一个很好的我,我们投射出早年我们所吸纳进去的东西。我们会觉得世界很美好啊,人都很和善啊。如果早年跟养育者的关系中体验到的是自己没有被满足的情绪会对重要他人的情绪有很多愤怒与不满,因为是这个人让我不满,我要东她给西,愿望达不成的,内心的世界会被这样建构起来,成人以后会被投射到外部,都是不满意的,所依赖的重要他人都是做不好的很无能的,所投射出去的愤怒情绪体验挫败的关系会重复重复出现。
所幸的是成长之路是需要我们不断走下去,可能小的时候,我们没有内化一个好的客体关系,但是长大后,你可能遇见一个好的同伴、领导、老师、伴侣、咨询师。在你表达愤怒情绪时,他们不会严厉惩罚你而是会更加包容你,在你与他们互动时,他们给到你的是更多的滋养,那么,你这种好的客体关系就会替换掉之前内化了的严苛的客体关系,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对于之前对于世界的消极看法。
成长之路,受挫之路
柯胡特说“恰到好处的挫折”,是指挫折的大小依据孩子的承受力为准则,越小承受力越弱,对于小婴儿来讲就是会造成致命的创伤,不是挫折的挫折,创伤的部分就越大。没有任何挫折,那就是无边无界全能自恋。挫折打破全能自恋,让我们自尊受损又不太过损伤,对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对于生活中的顺境逆境更好处理更好去承接。
也就是说,需要经历挫折,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稳固,让我们能够在生命的起伏面前变得更加坦然,我们能够更多地看到自身的局限性,看到自我,也看到他人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