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外面》
我们是一个婴孩,睡在巨大的摇篮,睁着乌黑的双眼,看着新奇的世界。
渴望与期待让我们求知的心日复一日强烈起来,我们开始产生了对所看到的世界的思考。床头的风铃是因为风儿才会动的吧?妈妈的双手象征的就是幸福感啊!床头的布熊原来不会说话啊、、、、、、
我们自然而然的因为诸如此类的思考而渐渐成长起来。羽翼慢慢变得丰满,体格和智力增长。于是为了顺应自然的规律,我们在某次模糊的梦境后,被抱出了一直生长的故乡。
睁开眼的瞬间,我们的思想再次被新事物冲击——哦,原来我们一直置身的,是一只摇篮。
一只硕大无比,我们在过往的认知中从未出现过的摇篮,赫然就在眼前。
S也是同样。
S是一只巨大的摇篮。
我们,就是摇篮中的婴孩。伸开稚嫩的五指,希望找到人生的真谛。我们感受不到摇篮的存在,但摇篮却仍旧是一直存在着,无论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
我们的思考,孕育在摇篮中,因为摇篮的各种不同样式而引发我们思维的爆点——风铃让我们感知到自然力的存在;母亲伸来的双手让我们体会到无形的力量;床头的布熊使我们明白被动和主动的真谛。他们的样式不同,却都引导着我们的思维去迈向现象后面的本质。自然力?意念力?控制力?这些力的背后,是什么在运转?是什么在运动?
S的摇篮,孕育了我们最初始的思维,可是我们却不知道,仅仅认为思维的产生是本就应该的,就像摇篮的四壁,床头的挂件,都是因为我们的思考才产生了这样的义理。殊不知摇篮只不过是沉默不语,但却在用所有的样式,引发我们的思考。
正因为观察,正因为求知,我们才一日日的长大,直到站到摇篮外面那一天。
S是永恒的,我们也许有幸因为前人的描述所以知道有摇篮,但却依然看不到摇篮,觉得他虚无缥缈。而当我们某一天真的处在摇篮外面的时候,摇篮的全貌,已遍览无遗。而摇篮所孕育的我们的思想,已经存在我们脑海中,就算摇篮的形式消失不见,思维的振荡也永远不会停止。
我们是一个婴孩。
我们,总会站到摇篮外面的。
学生:正果宝宝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