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阅读有些“障碍”或者“难以起步”的人来说,人物传记确实是个入手的好通道,因为传记往往都是故事性的,或者以若干个故事连接起来的,有点像看小说似的吧,但比小说更有真实感。
提到富兰克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之前在看《穷查理宝典》的时候,里面对他的一些描写,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穷查理宝典》的书名是在致敬芒格的偶像富兰克林的著作《穷理查年鉴》,哈,对富兰克林,一直保持着好奇。
这部传记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给自己的孩子的,所以更像是个老者对自己的后代们絮絮叨叨讲的自己年轻时奋斗的故事,以及自己走的弯路,和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对大众写的;第四部分是未完版,老先生带着从1757年以后的他的秘密永远离开了他所爱的这个世界。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脑海里渐渐浮现了这样的画面,独立前的美国的现状,作为英属殖民地,而主人公如何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他没有过多的描述苦难,他那些惊险的航海之旅也没有过多的渲染,人情世故的凉薄与市府之间的权谋,在他的笔下,令人无奈但也感到正常,一切都好似波澜不惊,这也许是老者的智慧吧,不知道当年他会不会生气呢~
但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了富兰克林非常喜欢读书、喜欢观察与思考、喜欢创新,以及善于总结,并且把这些都付诸实践。
他说,“我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星期日是我的读书日。”之前我们阅读的这些人物都非常喜爱读书,如乔希、费曼、芒格、马克思…读书与思考,可以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内在的充盈与外在的成长同样重要。通过这段时间的“抗拖读书会”的联系,我感觉,至少我自己已经有很美好的开始了~
和一些真正的学者相比,他是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人来说,富兰克林对人性和社会的领悟是入木三分的,比如,“通过下院对我们的所作所为来讲,之所以不同意国王对我们的权利是因为他们自己要这个权利”,还有提到“大千世界,见怪不怪…坐在低位置最舒服…”哈,这些措辞都很中性,但是呢,一读呢,就觉得卡位卡的特别的精准,“治大国如烹小鲜”,即使你到不了富兰克林这个地位,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普通人的生活可一点都不乏味。
而他有一个理念,我非常认同,而且我们的“抗拖读书会”也在进行实践,就是“我们必须打破坏的习惯,培养并确立好的习惯,这样才能使我们行为正确,并贯彻始终”。通过练习,我打破了玩消消乐的节奏,正在培养和确立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并致力于终身努力着~就像之前看到连叔的文章写的那样,“你自己一年读不了几页书,你玩着手机,脑子发木,孩子有疑问,你只会不耐烦地抱怨与责骂,无论是价值观还是方法论,你都给不了孩子帮助,甚至用‘你这不行,你那不行‘之类的话限制了他……’”,多么令人警醒!!!
写在最后,是全书中令我感到特别震撼的一句话,就是在写到他在伦敦租房子的时候,楼上有一个虔诚的修女,世代房东都为他免除房租。这位修女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从不生病。连这里的神父都去找她“忏悔”。别人问他,为什么要帮助像神父这样的人……修女说,“人,不可能总是对的。”
延展阅读:
1、《穷理查年鉴》。
2、《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