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家带了一天小孩子,晚上公公婆婆让我们带儿子去大唐不夜城逛一逛,这个传说中的大唐不夜城我还没有去过,在网上看了很多人发的消息说中国14亿人口,七亿去了三亚玩,七亿去了西安大唐不夜城了。我很想见识一下这个大唐不夜城到底有多么美丽多么拥挤。
晚上吃完饭,我们一家三口坐地铁出门了,倒了两站路,用了半个小时到达了目的地。
有人说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到别人待腻的地方,我很认同这句话。闺蜜在西安上班,天天路过大唐不夜城,她对这里无感。每次休假她都要回来老家,约我在老家景点游玩,老家对我来说一点儿意思没有,因为我天天看,也看腻了,闺蜜却玩得不亦乐乎。
大唐不夜城跟大雁塔在一块儿,我们顺便看了一眼大雁塔,这些地方对我们这老外(外行)来说没意思,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说的就是我们。大雁塔从外观看跟我老家的太平塔没两样,不同的是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存放经像、舍利而建造的大雁塔,老家那个塔是宋朝年间建的,具体是给什么人建的,我也没有考证过。
我在百度上查了一下关于大雁塔的信息,资料如下: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老公小舅五年前和女儿丹丹回老家认祖归宗时去大雁塔里面看过,老公全程陪同,他说里面什么都没有,我说这个应该跟法门寺一样,也是放置佛舍利的地方,老公不懂当然也看不出什么名堂。
我们宝鸡的法门寺是因塔建寺,而大雁塔是因寺建塔,两个刚好相反,它们都是放佛骨舍利的地方,每年过年我们全家都会去法门寺玩,专门去看佛指舍利。佛指舍利的形制,唐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其舍利,开头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空方正,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文志》载:"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
看完大雁塔,随着人流往前走就是大唐不夜城。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大雁塔脚下,北起大雁塔南广场,南至唐城墙遗址,东起慈恩东路,西至慈恩西路,街区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500米,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步行街。
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建有大雁塔北广场、玄奘广场、贞观广场、创领新时代广场四大广场,西安音乐厅、陕西大剧院、西安美术馆、曲江太平洋电影城等四大文化场馆,大唐佛文化、大唐群英谱、贞观之治、武后行从、开元盛世等五大文化雕塑,是西安唐文化展示和体验的首选之地。
大唐不夜城里面人山人海,大家摩肩擦踵,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里面慢慢地挪动脚步,一不小心就会被游人挤散。我们三人边走边拍照,因为人太多,园区内没有不倒翁小姐姐表演节目,少了很多趣味。路边广播里不停地播放寻人启事,大多数是小孩子走丢了。我们三人很默契,一找不到人就四处张望,直到汇聚一起才走,主要是我方位感比较差,怕找不到回家的路。
大唐不夜城主要是看夜景,夜景当然就是看灯了,两边的楼房,各种彩灯绽放,五光十色,煞是好看;高树和灌木上,也挂满了各色灯盏,异彩纷呈,光彩夺目。中间部分,有彩灯形成的“河流状”巨大彩带,宛若起伏的水流;这些彩灯把整个不夜城照得跟白天一样。步行街的两边是商铺,有卖手工制品的,有卖小吃的,在旁边左转是小吃一条街,这些商铺前都挤满了人,我对儿子说老妈请你喝2023年第一杯奶茶吧,儿子说好吧,他一看一杯要15块钱就不想买了,要喝茶,在我的建议下最后点了一杯芒果汁,我买了一杯奶茶,又跟随人流往前走。
大唐不夜城”利用高科技手段,把水景、灯光、色彩、声控、电流等多种艺术相结合,再配合人物表演、雕塑造型、假山池沼,创造出一幅盛世和平、万民同庆的盛景图,彰显出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和谐团结的大国气象,某种程度上再现出一千多年前的盛世大唐风范。
我们随着人流慢慢往前走,边走边拍照,大有孙悟空的做派,就差写上几个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一个小时后我们逛完了大唐不夜城,然后走出出口又坐地铁原路返回,地铁站门口排队的人很多,宛如一条长龙,街道两边有很多执勤的工作人员为游人指路,晚上天气虽然很寒冷,但是有这些工作人员冒着严寒,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时刻,为我们指路,心里一阵暖流流过,往回走的路上竟也不觉得寒冷。
十一点钟我们回到了家,弟妹两人还没有休息,他两个在研究明天的活动,弟妹这人很随和,我们相处的也很融洽。本来我觉得这个年好像被众人抛弃了,现在又有了温暖,这个年注定与其他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