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前两天在分享“如何给人提意见”时,有朋友也给我提了“意见”:
让我把“人都渴望被具体地理解,而不是被模糊地评判”这个逻辑,用具体案例解释清楚。
那我今天就再来补充说说。
我还是举我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
以前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你可真傻,你看你干的什么糟心事!”
我可能当场就会反击:“你有多聪明?你又能好到哪去?”然后,双方就会围绕着“傻与不傻”相互吵闹起来。
但现在我学乖了,但凡听到这种带着明显情绪的“攻击言语”,我会保持冷静:“请问,在这件事情上我做了什么,你能说说看吗?”
然后仔细倾听,接下来对方是否会提供有效的信息,还是继续围绕着情绪做文章。
我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把讨论从情绪拉回到具体的事情上。
如果对方确实能说出具体的问题,那我们就有了讨论的基础;如果对方提供的信息与事实不符,我还会马上澄清真相。
但如果对方只是继续情绪化地"攻击"我,那我就会闭嘴,沟通也就到此结束。
02
—
反过来也一样。
有时候,我的下属只是对我提出了工作安排中不同的意见,但在我听来,好像就是在”质疑“我的管理能力。
然后,我就会火冒三丈,甚至会指责对方:“你是不是工作态度有问题?”。
其实,这根本不是基于事实,而是我受不了别人对我指指点点,情绪上的一种发泄而已。
所以,我给自己的告诫是:在听到让自己不舒服的意见,尽量要压制住自己的情绪。
让自己回到现实问题上,并能从多个渠道来了解信息,以及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对方的建议。
了解到的信息越多、越全面,思考的角度越多、越深入,我也就会越理性。
03
—
就着上面两个事例,我又仔细分析了一下:
当别人用"你真傻"、"你没效率"这种模糊标签来评判我时,我的大脑会本能地启动防御模式。
因为这些标签触碰的不是某个具体行为,而是对我人格的攻击。
这就像有人突然给我扣了顶垃圾帽子,我当然要拼命甩掉。
但当别人说"你在这件事上做了什么,哪些做得不错,哪些遗留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那沟通就会聚焦在这些具体的行为和后果上。
这时候,我的大脑不会感受到人格威胁,反而会进入理性分析模式。
所以,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可能就是两种效果:
前者让我觉得自己被“否定”了,后者让我觉得自己被“理解”了。
04
—
最后,总结一下:
当你遇到一个胡搅蛮缠的人,想想你们之间面对的事实是什么,如果对方只是想吵架,那你千万也不要用情绪去“搭理”他。
同理,当你听到不舒服的意见,也尽量要压制住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回到现实问题上,想想对方为什么会给你提意见,让自己理性而淡定。
而这些的背后,其实都是人性:
我们总是无意识地防止别人对自己否定,哪怕背后只是一丁点的情绪煽动。
但情绪是情绪,事实是事实,无谓的情绪发泄根本无助于解决问题。
怕就怕自己只身陷在“情绪茧房”里,按照自以为是的“逻辑”去思考,然后做出自己都不可思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