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儒坊:“文儒”二字注定此坊是众星云集
不觉来到了文儒坊,我们不禁放缓了脚步来慢慢品读它的与众不同。
文儒坊的出众在于它保留下来纪念金榜题名的御赐牌匾是三坊七巷中最多的,一大批文儒是出自于此,多得让我们无法一一详具,只能略举一二。最有名望的当属陈承裘陈氏家族了,陈氏家族世代簪缨、官运亨通,家中第一位进士可追溯到明年嘉靖年间,他的爷爷便是闽剧《陈若霖斩皇子》中的主人公陈若霖。到了陈承裘之时虽有所不济,但他做了一件足以光宗耀祖的事,他悉心培养的六个儿子皆登科第,或许当年高挂正门大厅上的“六子科甲”御赐牌匾便是对他最大的安抚和回报了。陈承裘的六个儿子中最有出息的当属长子陈宝琛。在文学成就上,《中国近代文学史》给予“独步诗坛”40年的高度评价。在仕途之上,他因敢言敢谏、不惧权贵,收获了“枢廷四谏官之一”的美誉;也是因为敢言敢荐、触犯圣威,被以“荐人失察”为由断崖式连降五级,郁闷的他回乡“丁忧”了20年;到了他花甲之年却又多了个“末代帝师”的头衔,可即使是他肝胆涂地倾尽所能,这份差使干得并不那么称心如意,正如他的诗中所说的那“不须远溯乾嘉盛,说着同光已恍然”;在他临退休之际还做了一件错事,就是把自己的同乡郑孝胥引荐入宫,不由卷入了是非之中。
坊间还有一位才华横溢诗人,他便是“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陈衍。陈衍的《石贵遗诗话》旁征博引、洋洋洒洒、风靡一时。他曾自豪地说:“海内诗人寄之集,已阅过者殆满间一屋。”足见他在当时诗坛的威望。他还是一个感爱感恨的快意诗人,当年他的挚友郑孝胥出任伪满洲国总理,他立马与其绝交;当年袁世凯称帝,有人将他列入“硕学通儒之首”,他愤而告老还乡。他的还乡对于福建而言是一件幸事,他后来主持编纂《福建通志》,呕心沥血,历时五年,600余卷,约1000万字,至今仍是福建省志中最完备的一部。
文儒坊的出众还在于此坊走出了数位守疆卫国、叱咤风云的赤血男儿。年代最久远的就是明代抗倭名将张经,他曾在处理广西少数民族矛盾中发挥重要作用,稳定了广西局势,官拜兵部尚书;更在浙江一带大破倭寇,被称为“军兴以来战功第一”,但因他为人正直、不怕权势,得罪了当时奸臣严嵩,张经抗倭胜利之时确成了他被斩于马下之日,他没能告老回到这悠悠老巷,实在令人唏嘘。他死后“京师震惊,罢市者累日”,史称“冤同武穆”。
在张经故居斜对面的便是清代名将甘国宝的宅子,他戎马一生、屡立战功,尤其在任台湾总兵期间,使“兵安其伍、民安其业”,巩固了清廷对台湾的统治,深受百姓爱戴,让朝廷和百姓都十分满意。,乾隆皇帝御赐“福”字匾褒奖其功,台湾百姓为其建祠设祀,他的传奇一生也被一再搬上舞台,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距离甘国家老宅不远处还有一幢宅子格外醒目。这里是林则徐生母陈氏的故居,中国海军将领陈季良也是从这里向大海的。我们的思绪来到了1937年9月江阴的海面上,陈季良率部抱着决死的信念,破釜沉舟、浴血博杀,顽强阻击了日军两个月零一天,彻底粉碎了日本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念。江阴海战是抗战前期罕见的以少抗多且战损基本持平的战役,当时的德国顾问也不禁感慨:“中国军人如此无畏,中国必胜。”中国的确胜了,只是陈季良将军在此役中身受重伤,再也没能回到老宅看看他亲自设计建造的六角“怡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