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过后这样做,身体健康不发愁!
寒生凝露,气候转凉,白露已经悄悄过去。白露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稍有不慎,就容易凉气入体,引起不适,但同时也是滋补养身的好时节。今天给大家讲讲白露后的养生秘诀,让身体健康不发愁!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忌贪凉,滋阴补阳
白露以后,夏季闷热不复,天气转阴渐凉,冷暖多变。日间活动时不宜赤膊露体,晚上睡觉时也切忌贪凉,避免夜间寒气入侵机体,损伤人体阳气,诱发疾病。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过分贪食寒凉、生冷之物,以免损伤脾胃,引发消化不良、腹泻腹胀等疾患,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
二、白露过后“三不露”,是哪三不露呢?
1.不露脚
老话说:“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
白露过后,冷暖无常,如果脚部着凉,全身的健康都会受影响。
这提醒我们,做好脚部的保暖十分重要,谨防“寒从足生”。
2. 不露头
头部是脑神经中枢的所在地,每日所需消耗的能量极多,且头部血管粗、皮肤薄,散发的热量也特别大。
降温时,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出门戴上帽子围巾,以防体热散发,损耗人体阳气,引发伤风感冒。
3. 不露肚脐
肚脐,在经络学中又名“神阙”穴,是人体命脉的关键。肚脐皮下几乎没有脂肪,对外部的刺激十分敏感,一旦受凉,可能会引发腹部疼痛和腹泻等问题,所以要小心保护。
三、忌“秋燥”
秋意渐浓,许多人会出现唇干舌燥、咳嗽少痰、心绪烦躁等现象,这便是“秋燥”之症。
中医讲,秋主收,燥为秋季之主气,想要祛燥,需得养阴,而养阴的关键在于留住水分,收神蓄阴。
平时可多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尽量早睡早起,参加晨练,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身体抵抗力。
四、宜养肺
秋季,燥邪容易侵入人体,耗阴伤肺,在饮食方面需多加小心,以健脾润燥为主,多饮水,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湿度。
中医认为,白色“入肺”,白露过后,可多吃白色的食物,如莲藕、雪梨、莲子、银耳等,都具有很好的养肺功效。
五、宜敷墨
中医里有六淫邪气,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其中,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淋雨涉水、汗出当风、贪凉露宿,会使外界环境中的寒邪引入体内;常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可致寒从内生,造成体内阴气过剩,阳气受损,表现为怕冷,易腹泻、感冒、浮肿,身体乏累,口唇色淡,尿频、尿量多,睡眠和食欲都很差等。在中医看来,许多疾病都由“寒”引起。现代人无节制地熬夜、缺少体力活动、过分贪凉饮冷,都是引起寒邪入侵的重要因素。
药墨具有很强柔韧性,遇热则融,可随意贴敷身体的任何部位,运用热渗透的作用迅速进入体内,墨随血走,内通五脏六腑,外透经络肌肤,具有温经活络、软筋散结,排寒祛湿等的多重功效,能迅速打通人体经络,将人体内的风寒湿邪逼出体外,疗效好,见效快,安全,对皮肤无任何副作用,真正做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六、勤泡脚,滋养肾阴
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一些人可能会有手脚冰凉,乏力等不适症状,从中医角度看,这可能是肾气不足的表现。
此时,建议养成睡前用温水泡脚的习惯,以补养肾气、滋养身体。
温水泡脚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脚部皮肤,并减少下肢酸痛,帮助缓解一天的疲劳。
泡脚时,要确保温水盖住脚腕,时间在15到30分钟之间,以至身体感到微微温热为宜。
另外,肾开窍于耳,耳朵上有许多反射区域,与全身各器官相连,泡脚的同时也可以按摩耳朵和腰部,滋补肾气。
七、点灸穴位,健脾润肺
1. 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两侧肘横纹外侧,点灸后有酸胀感。注意,此穴容易造成流产,孕妇禁用。
功效:清热泻火,治理便秘,调理大肠气血。
2. 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身体上腹部,脐中上方,距离脐部约4寸。
点灸时屏住呼吸,5秒后松气。功效: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止泻治腹痛
3. 迎香穴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重点旁开0.5寸,在鼻唇沟中。点灸此穴可去除燥邪,润肺保健,活血通络。
单衣湿白露,鸣鴈方南来,酷热已然去,清秋正当时。
愿我们都能珍惜秋日的美好,度过一个舒心、健康的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