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3影妈丨小爸妈读心术
想唱这样的歌,
必须要学好英文,
要学会写诗,
要学着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
并把它写成歌词。
Freestyle不是随便造,
Rapper 也要多读书啊。
《中国有嘻哈》收官了,但是余热还没有过去。
2017年的夏天,通过《中国有嘻哈》,一群狂放不羁的年轻人火了,一种内容营销火了,《中国有嘻哈》无疑成为这个夏天现象级的节目,有争论、有话题、有流量,爱奇艺赚了,总导演升职了,褒的贬的全都来了。
最好玩的是,嘻哈圈突然多了一大批激情粉丝,感觉我身边好多朋友都在看这个节目,半个中国的人都成了嘻哈圈的粉丝,这里面有迷妹迷弟的“少年粉”,有“青年粉”,甚至还有不少“阿姨粉”“叔叔粉”,为万磁王PGone、社会我gai爷,你的男孩TT……各种疯狂打call。
也许,他们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嘻哈,没听过hip-hop,也没有接触过任何与嘻哈文化相关的人和事,通过一档节目,他们突然成了专家,battle、real、verse、flow挂在嘴边,于是,在节目和谐的氛围下,在battle只是一个英语单词的环境下,他们以为面前展现的嘻哈,就是嘻哈原本的样子。
但是当他们兴奋地进一步去搜索这些孩子的经历,浏览一下他们微博,再看看他们之前的视频,甚至知乎一下专业人士对嘻哈及嘻哈歌手的评价,然后,他们的三观突然崩塌了。
因为这些孩子,不是打架就是斗殴,不是辍学就是坐牢,不是骂人就是吸毒,几乎都有各种黑历史;他们地下battle的歌词里充满了脏话、铜臭、女人和性,充满了对对方的诋毁和对社会的仇视,充满了负面的情绪和无尽的压抑。
有人扒出嘻哈的历史,它发源于美国黑人,发源于贫民区,与街舞、涂鸦和“厕所文化”一起蔓延到中国,并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它上不了台面,入不了大席,只能躲在无人的角落,大雅之堂没有嘻哈的一席之地。
有人客观的评价认为嘻哈音乐不适合汉语语言,无论是从韵脚还是节拍都无法与英文rap相提并论,说实话我之前也一直这样认为。
但是还有一些人,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说,不要用主流追星的方式去追这些rapper,不要让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去接触他们的音乐,因为,他们的歌词会把孩子带坏,他们的生活方式会毁了孩子的三观。
你觉得,真的会这样吗?
今年看这个节目,总是把我拉回二十几年前,拉回我曾经的年少时光,仿佛从镜子里又看到了当年那个痴迷重金属和视觉系摇滚、梳着短发、滑着旱冰的女孩儿。
当身边的同学哼着校园民谣、听着流行音乐,追着韩流巨星的时候,我便倔强地塞着耳机,皱眉辨别着英文,在音乐的锤击下,努力去理解摇滚歌手的苦闷,理解他们歌词里的不满与愤恨,感受夸张的造型下传递出的叛逆,以及重击旋律下带来的刺激。
无论从视觉上、音乐上,还是歌词上,都恰恰符合了那个时候我的心境,花季雨季年龄该有的叛逆,破碎家庭带来的空虚,差学校的升学无望以及所有得到又失去的东西。
但是,我并没有畸形地生长,我感谢那个时候,有机会接触到了这些,让我在那个年纪对这个社会有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判断。在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我的学生时代没有全部埋没在书山题海,不至于沉浸在无聊的言情小说,我甚至考上了大多数人都会羡慕的高等学府。
任何文化中都有糟粕和精华,都有阳春雪和下里巴,文化是包容的,而不包容的,是在这个纷扰社会中迷失了自己的我们。
与我当年追逐的重金属相比,嘻哈是一种更加自由、轻松的音乐形式,当主流文化选择性的隐瞒,告诉我们世界的美好时,只有hiphop在抗争的诉说,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并不全是美好。
那些嘻哈客们,敢于说真话,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做着每一个曾经年少的孩子做着的梦,写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苦闷心情,脏话连篇我承认,圈子很乱也不假,但是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孩子迷失时,帮忙稍微拨一拨那走偏的指针。
我害怕我的孩子被无尽的兴趣班、特长班、家庭作业所淹没,我希望她在有了自己判断能力的时候,在能够独立思考的时候,去接触不同的文化。
嘻哈,没有粉丝追寻的那么伟大,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几首歌词并不能毁了一个孩子的三观,而不和谐的家庭才会为孩子带来永久的伤害。
所以,请好好地爱你身边的那个TA,因为她是你孩子的那个爸,那个妈。
只要有你们温暖的怀抱,真心的微笑,乐观面对世界的烦扰,该学习时学习,该礼貌时礼貌,孩子,就会树立起正确的三观,该吃吃该笑笑,我们太焦虑了不是吗?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令我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