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曾曾读书笔记 ||《非自然死亡》

用真实的生命,感受死亡的余温。

《非自然死亡》,作者是著名的法医病理学家理查德·谢泼德。这本书记录了他四十余年来,亲历的验尸细节和对生命的思考成长历程。

人可能会骗人,但是尸体不会,ta会告诉你ta的生前是怎样的一个人,包括生活习惯、饮食健康、行为信仰……

正是因为一直在提倡人人平等,所以才明了只是有些人比另一些人会更加平等。但是,只有在死亡面前,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

真正让人畏惧的,不是死亡,而是非自然死亡背后人性的展露。正因为此,作者在职业生涯尾期曾患上严重的应激性障碍。

作为法医病理学家,通过分析尸体展示出来的信息,还原死亡过程,重建现场,其实并不容易。作者让我看到了就算是所谓“真相”,也存在很大程度的弹性空间和主观推断。

同时,在面临遗属、警官、法官、律师、陪审团等多方面压力下,要保持内心的正直,维持通往真相的准则和道德不动摇,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什么是真相和道德?

我曾在书中评语:越来越觉得,所谓真相、道德,没有绝对,都是相对的。并且,在很多时候,沦为其他东西的附庸。

也正如作者所引用:在战争面前,首先牺牲的便是真理。

当科学和真相,掺杂人情世故,它们便会失去原本的样子。“科学真理的纯洁性很少能刺破当今的社会主流态度”。

只有了解了死,才会更了解生。

正是因为每天与死亡近距离接触,才更会珍惜生命中来之不易的幸福。

考虑到描述的露骨程度,这本书或许唯独不适合在饭前或者饭后看。

最后,引用总结书中作者的闪光点吧:


【1】和死人打交道,至少让我认识到人生一世,保不齐就会祸从天降,因此必须珍惜已有的美好生活。

【2】我当时经手的案子数量有限,还不清楚“真相”一词对某些人来说是多么易变,其解读是何等多元,直觉乃至倾向,甚至那些看起来是科学事实的东西,都是真相。尽管真相的弹性,早有如法庭上的种种迹象可表明,但整体而言,我依然一厢情愿地认为,总能想办法找到一条在所有人看来都明确无误的道德路径。

【3】一旦死亡过程结束,就会开始另一个过程,最终我们将会化作春泥,完成整个生命循环。

【4】在面对死亡所呈现出的疯狂、愚昧、悲伤、无助以及人类的脆弱时,除了科学上的好奇,别无其他感情。

【5】自此,我不再试图将遗属从悲惨中解救出来,而是尽力平和友善地将事实真相告诉他们,尽管接受真相的过程并不都十分简单干脆。真相就像一头遍体鳞伤、支离破碎的猛兽,我们无法看清全貌。从不同角度观察,真相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有的遗属说他们想要真相,但当真相与他们的预想或预期不符时,他们又拒绝相信。

【6】即便在最为暴力的情况下,死亡最终都是一种终极放松和解脱的体验。

【7】思想潮流不应该在科学真理的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事实恰恰相反。

【8】只有那些经历过逆境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快乐,而逆境是不可避免的。

【9】战争的第一个牺牲品便是真相。

【10】死亡是一个过程,身体的不同器官,根据各自内部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以不同的速度走向终结。而且,从科学角度来说,死亡是一个有温度的过程。虽然并不绝对准确,但尸体温度正是法医病理学家确定死亡时间的指标之一。

【11】死亡不可避免,因此更应珍视生活中的微小幸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