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印南敦史在《快速阅读术》开篇,提出了“流水式阅读”的理念,主张像听音乐那样读书,让书流过心田,只要流过就有意义。这样不求存储式的读书,每天还要读不同的书,大量的信息涌入,会不会什么都记不住?
“呼吸式阅读法”就是他的应对之策。他把读书比作是吸气,把写作比作是呼气,如果只一个劲地连续阅读,就好像不停地吸气,是非常痛苦的。只有适当地呼气,通过笔作摘抄、加精、评论(读后感),甚至写成书评,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完成呼吸节奏,使读书成长成为可能。
印南敦史的“呼吸式阅读法”分为4个步骤:
步骤一 “一行采集”,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时,碰到令人心动的段落,要记录下来。他建议我们摘录时,准备好A4纸,开头表明页码,接着再摘抄内容。摘录时,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整个段落,要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做到短小精悍,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这种摘录方法,就是“一行摘录”。
这种摘录就好像从一张音乐专辑中,选取了自己喜爱的片断,重新编辑成混音音频,是对书本的消化。
步骤二 “一行精华”,采撷最精彩的一行
做完摘录后,浏览一下我们的摘抄笔记,从中挑出最精华的一行,记录下来,这就是“一行精华”,书中所有的价值在于“邂逅一行”。
寻找“一行精华”的过程,就如同在荒岛中寻宝一样。通过各种线索,一步一步找到宝藏所在地。寻宝的过程是快乐的,这样就把读一本书变成了一次奇幻的寻宝之旅,而没有了逐字逐句读书记忆的痛苦。
步骤三 “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
读书是“吸气”,最简单易行的“呼气”是摘抄,如果要作深度的“呼气”,还要对上述一行精华内容写下你的感悟和思考,以及产生的共鸣等,即“一行评论”(读后感),可以用30-40个字来表达。具体做法是,在“一行采集”之外再准备一个笔记本,记“一行精华”和“一行评论”。
写下“一行评论”的目的就在于,当我们再次翻阅这本书时,仅需浏览“一行评论”,就能知道当时阅读时的体会和收获。
步骤四:自我评定读书足迹
印南敦史建议,为了验证我们的读书成效,每读完12本书,就要定期回顾我们的摘抄与感想。回顾短评时,思考以下问题:
哪些书比较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
哪些书的主张是自己赞同的?
哪些书是自己今后还想要阅读的?
从12本书中甄选出最佳的一本,再从一年的书籍中选出“最佳中的最佳”。“这本书好棒啊!”不啻于又一次寻宝经历。
以上就是“呼吸式阅读”的4个步骤。其精髓在于,用极简生活方式的思维,有所取舍选择,将必要和不必要区分开来,变“拥有”为“使用”,只摘取书中触动自己的精华,让这部分精华深植于脑。
呼吸式阅读法的实质,也是做读书笔记的一种方式。我们阅读时,习惯于在图书上划线、画圈作记录。画标记的目的,是为了后面的回顾再阅读,实际能重读的机率很小,效果并不好。
为了理清全文的脉络和内容,我们也曾尝试一篇一篇画思维导图,把框架、案例、金句全部包罗在内,也是存储式阅读方式的再现,消耗的时间多,记忆的效果不理想。
这种呼吸式阅读提炼笔记的方式,也是顺应现在信息爆炸时代的要求,只记忆最精华的一句,通过一句,回忆全册。
被改变总是痛苦的,读到此,有种被撕裂的感觉,这本书要让我们放弃多年的读书习惯,尝试全新的读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