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元散曲

文:倾城夏末


元代是散曲和杂剧兴盛的时代。元代散曲可以认为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关系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以乐从师”、“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三个阶段。“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南宋后期,一方面,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另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又不断传进中原地区,带来了“壮伟狼戾”(《南词叙录》徐渭)的粗狂格调,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这种“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散曲和传统诗歌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大量的吸收民间的方言俚语。散曲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的色彩,大量的散曲作品,还具有以往诗歌中所不见的诙谐和幽默,这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风气,散曲在元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是元代散曲之大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或羁旅漂泊的痛苦。这首悲秋之诗便是曲体与大家之作的一种完美诠释。清冷寂寥的气氛,又不乏清新幽静的境界。马致远善于摄取自然景物,融羁旅漂泊之情于萧瑟荒芜之景。强烈地烘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情绪,情调虽感伤,但艺术手法却极高,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样的还有张养浩那首千古名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这首《山坡羊》。由写景到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异地恋其实并不怕,因为你们互相爱着,这就是在一起的力量。 对于那些经历过异地恋的人,都很了不起,因为异地恋不仅磨炼...
    沈善书阅读 2,669评论 1 3
  • 小时候,我们经常会玩这样的游戏,当我们看到一辆大巴车过来时,我们几个男孩子,会快速的从大巴车的前面穿越马路,这个时...
    戴老师成长记录仪阅读 3,772评论 0 1
  • 有时候 有些事 做了便做了 没什么不可以 也没什么不应该
    米酥阅读 786评论 0 1
  • 初次与你相遇,我还在西部做志愿者,一个百无聊赖的晚上看电视剧的时间,屏幕上一行学瑜伽的广告映入我的眼帘,我毫不犹豫...
    瑜心佳阅读 1,54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