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没事,翻看八下语文课本,突然发现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竟然有那么多的悲剧故事,这一重大发现,突然让我心动过速,电光火石般释然,疲惫的心灵终于找到一个出口。
原来,一天一天地备课上课,一年一岁的抑郁层层累积,读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怪不得我看人生无奈越来越淡漠,对世事无常越来越感慨,对闲情逸致越来越渴望,对成败得失越来越随心随缘。
《小石潭记》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那是一个出产毒蛇的蛮荒之地,虽有小石潭风景优美,但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一位被悲惨经历虐成的文学家,坎坎坷坷地在抑郁中过完一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一生的凄苦,一生的颠肺流离,身无半亩田却心忧天下人,杜甫的情怀非我们凡人能懂,他是苦难的土地上开出的艳丽的花朵,是暗黑星空里熠熠闪烁的繁星。
《卖炭翁》,可怜的底层劳动者,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大唐王朝,竟然容不下一个勤勤恳恳劳作的老人,不知道他两手空空地回家怎么面对家中妻儿,怎么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儿媳妇出入无完裙,乳下孙在啼哭,老妇被带走去河阳备晨炊,太悲剧的一家人!
《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在李公朴先生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愤怒演讲,痛斥反动派特务的无耻行径,在演讲回去的途中惨遭暗杀,同时死去的还有他的儿子。呜呼,悲催,无法可想!
官场黑暗,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最后只好把美好的理想寄托在《桃花源记》里,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吧,人人平等,自由劳动,衣食富足,热情好客。可是,太守寻访,找不到任何踪迹;刘子冀高高兴兴地寻访,不久就大病而亡。在那样一个世外桃源,是不是意味着只有死亡才能避开现实真正解脱呢?
再联想其他年级的课文,同样也是令人落泪的悲剧。
节选自《城南旧事》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十岁的女孩失去父亲,突然间长大了懂得人间疾苦了,想想就忍不住流泪;
朱自清的《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个穿着黑布棉袍青布短褂的背影”,流泪总是长大以后的怀念,又泪目了;
《我们看海去》,我分不清海和天,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莫名流泪。
《孔乙己》被耻笑的孔乙己,被打断了腿的孔乙己,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大约已经的确死了;
《孔雀东南飞》,相亲相爱的小情侣生生被拆散,涕泪零落地告别,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怎不让人心生悲切绝望到死?
《我与地坛》,压抑得想号啕大哭;
《秋天的怀念》“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一块要好好活着……” 泪眼婆娑。
《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与妻书》“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只读几句就哭成了泪人。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说,悲剧更加震撼人心,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沉思考,从而更好的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来扩展自己的人生高度和广度,丰富自己的人生内涵。
只是,我不知道,十几岁的不谙世事的孩子能从文中领悟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