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表达在工作场景中会频繁用到,比如被领导临时抓住问一个项目的进展状态,再比如在会议讨论中陈述自己的立场。甚至是有时候你会遇到他人的恶意质疑,难以应付。这时,就需要你的即兴表达套路上阵了。
我们往往认为即兴表达能力强的人天资聪明,反应敏捷。这或许并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他们经过了大量的练习,并且掌握了成熟的套路。
据说,有一次丘吉尔坐在汽车里看资料,司机问他到了为什么还不下车,丘吉尔回答说,他在看自己的即兴演讲的讲稿。对,说起来好笑,即兴演讲都准备了讲稿。
即兴表达的套路,可以分为两类:承接套路和结构化套路。
1. 承接套路
所谓【承接】,就是在接到别人的问题后,有条理的陈述自己观点前,这段很短的时间内所说出来的话,起到了问题和答案的承接关系。
承接做得好,可以给自己整理思路赢得时间,并且能够把问题引入你想要的正确方向。承接做不好,不是自己出丑,就是引发语言冲突。
承接的套路主要有三个:
- 认可
- 询问
- 调整
【认可】是沟通表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对方带有情绪的场景下更应该去使用。认可可以针对对方的个人,感受,或者陈述的事实。比如:
个人:“这是个好问题。”
感受:“看得出来,你很气愤。”
事实:“你提到的情况确实存在。”
【询问】有些时候是用来澄清对方的问题,比如,请对方提供一下细节的事实或者例子。有些时候,提问只是用来赢得时间。网上有个《浙江工商局长智斗央视主持人》的视频,局长被问到上海对浙江的一个很激烈的问题,局长故作没听清,提问“上海人说啥了?”
【调整】是承接套路中最厉害的一个。并不是所有的问题你都可以直接回答,有些问题太宏观,有些问题太具体。调整的过程就是把不方面回答的层面转到方便回答的层面。而所谓方便回答的部分,就是经过自己充分准备的部分。有些时候,调整后的答案确实不是直接回答,甚至答非所问。但这总比僵在那里要好上很多。
举个综合一点的例子:
提问:
你的想法虽好,但是不具有操作性。
回答:
非常感谢你认为我的想法是好的。【认可积极的部分】
你觉得具体哪一点不具备操作性呢?【询问澄清问题】
总结一下承接的套路就是:
- 【认可】接住对方的情绪。
- 【询问】澄清对方的问题。
- 【调整】转向自己准备好的答案。
2. 结构化套路
接住了对方的情绪和问题,只能说做到了【即兴】,后面关键的还是【表达】。好的表达几乎一定是结构化的。金字塔原理也好,MECE法则也好,核心的逻辑非常简单。我在《如何让你的思考和表达【结构化】?》里面也有表述。
- 结论先行:直接表达观点。
- 分类归组:用3个左右的支点分开论述。
- 逻辑递进:让分组之间有逻辑关系。
当然在表达的最后,还可以总结呼应一下主题,这就形成了一个【总-分-总】的逻辑架构。
选择支点来分组的方式,也有套路。支点的数量最好是3个左右,不要太多太少。支点彼此之间需要分离,和对称,并且应该尽可能简短。
比如:{中国,日本,欧洲}就不是好的支点,国家和洲放在一起,不对称,
比如:{少年,青年,老年}也不是好的支点,少年和青年之间没有公认的年龄分界线,不分离。
常见支点分组有:
时间分组
地点分组
三角分组
乔布斯2007年发布iPhone的那次著名的发布会演讲,就用到了时间分组的套路。他说:
1984年,苹果发布了Macintosh电脑。
2001年,发布了iPod。
今天,……
常用的时间分组有:“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未来”……按照时间顺序的分组简单直接,逻辑关系非常清晰。
地点分组,顾名思义是采用地点作为分组的支点。特别适合于一些大型的话题。比如:“上海是一个拥挤的城市,在人民广场……,在陆家嘴……,在徐家汇……”。
三角分组,就是说一个事务的三个不同的层面。比如:“一家人出去享受一个美好的旅程,吃的方面……;住的方面……;行的方面……”。
当然,以上套路,仅仅是了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练习,内化成习惯,才可以真正的做到即兴表达。
如果做不到,就等着出丑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