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这组诗,每首诗都精确地描绘了部分场景,结构在一起组成了征人战争与生活的广阔图景。战士们情感丰富而细腻,既有浓浓的思乡念远,又有保家卫国的自勉与责任;既有捷报频传的喜悦与自信,也有独处塞外的无奈与孤寂。它们被置放在边庭的自然环境之下。那里有雪山云暗,有烽火高楼,有大漠风尘,雄浑的意境孕育着缠绵而又悲壮的基调,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