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74卫灵公第十五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壬辰月癸亥日,三月初五,2016年4月11日星期一。
一,这一句妙不可言,很难译为白话文。勉强译的话,只能将就一下,将它视为入口,权且参考。
1,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2,先生说:"人能弘大道,道不能弘大人。"
二,王肃先生说:"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对此,刘宝楠先生讲解说,道随才为大小,所以人能自大其道,能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极仁圣之诣,也就是说,把圣人的精髓意旨细微奥妙及其博厚广大悠远高明,都能领会。反过来看,如果人没有能大其道,又是怎样的呢?
"故行之不著,习矣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则仍不免为众",刘宝楠先生讲解说,如果不能极仁圣之诣,那么,很可惜,做出来的事就没有内涵,虽然毎天做事却没有省察的功夫,做了一辈子也不知其道,到了也就是凡夫的一生。这就指出我们为什么学习了。知其然是本能推动型,说起来人也本份,做事勤奋,终其一生却碌碌无为,为什么呢?因为不知其所以然,因为没有极致的理解。《中庸》云:"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意思是说,非有大德之人,大道亦不在其身凝聚。
儒家学问随处是极致之学,《中庸》是其极致之学的巅峰之作。能参明白《中庸》之学,学以致用的,莫不成其大功的。
张居正先生讲解说,"弘之一字,其义甚大。理有一之未备,不叫做弘。化有一之未达,不叫做弘,故语修己必尽性至命,语功业必际天蟠地,斯足以尽弘字之义也,体道者可不勉哉?"张居正先生讲的也是大实话,也指出儒家极致功夫的本质。学以至圣,可以,但绝不是做做样子,道貌岸然,而是真心去做,实意为之,无止无息,与天地合德。
三,道,为啥不度我?它不是以仁爱慈悲为本的吗?它不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吗?
第一,别做梦了。快点醒来,越快越好。
第二,如果道能弘人,则人人尽成君子,世世尽是治平,学不必讲,德不必修,坐等道弘就好了。
第三,人与道的关系。
人人以为自己自己特别,是天纵之才,以为自己有魅力,以为道应当特别青睐自己,其实呢,道不仅是无动于衷,事实上,根本上无所动心。都是自己动心起念,自作多情,沉浸在黄粱美梦里。怎么从这幻梦里醒来呢?把眼闭上,把妄想过滤过滤,自己的心收拾安宁,嗖~,那些假想幻境全部息止。一旦看清楚道是道,我是我,就能拿出诚心去求,而不是自我陶醉虚耗光阴。
四,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的魅力为什么这么大?该怎么求道呢?
人和道的关系,由这句话亦可见一斑。首先,人要自己去求道,不能坐等道来度我,道有多美妙啊,只是"闻道",已死不足憾了,生活中还有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其次,人道,关键在人能求道。道,在哪儿呢?哪哪儿都是,只是我睁眼儿瞎而已。怎么办呢?孔子也指出办法了,孔子告诉我们,文以载道,布在版策,都在这一句一句的典籍里呢,自己去求,它就在那儿,自己不求,它不会来求你。人人不是希望天生丽质,就是自许天质聪颖,要知道,这聪明禀赋是材料,不是成品。材料再好,放着不锻造,日久则成废材。
有人也用功了。用了一阵子灰心了,厌烦了,为什么?嫌慢。这是没弄清楚,这是极致之旅,不是马马虎虎的旅行。这些圣贤思想是砧板,自己是铁,日日为功的功夫就是锤打。铸生成精钢,这三样缺一不可。
生命能量,人人相差无几,所求不同,结果不同。人总是在动、在运用生命能量的,不求道的,必求些别的。财色名食睡,随便哪一样深入进去都是巨大的生命耗能。历史上能成就的人,不是因为生命能量比之常人更多,而是懂得聚焦,不浪费,不盲动。聚焦到哪儿呢?立德、立功、立言。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