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跟大多数人一样,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读书,也许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特别是那种长得很厚,每一页又都印上了密密麻麻的文字的书,我根本就读不进去。
也许是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内心比较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地读完一本书。曾经也被室友嘲笑过,一本枕边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从大一看到大三都没有看完。
当初也是因为刚进大学,什么都不懂然后想找一本有指导意义的书来看,所以就向同学借了这本书。结果大学都快过完了,这本书都没有看完,每次都是心血来潮才会翻几页,大多数都被我压在枕头底下了。
刚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无奈我身边玩得好的朋友都比较喜欢看书,每次看完都会写读书笔记,平时也会在一些写作网站上尝试着写小说。其实对于这点,我内心是十分敬佩的。
每当她们谈到她们喜欢哪一本书,喜欢某一个作者的时候,我就只能傻傻地看着她们,那一刻我多么希望她们讲的我都懂,我能和她们有共同的语言。其实在这方面,我内心是比较自卑的。总感觉和同龄人相比,别人懂的东西很多,而我却很无知。
不喜欢读书的人肯定觉得读书没有用,他们认为读与不读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太大的影响,书本只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而我们需要的是去实践。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它们有一些是作者结合自己的认知和自身的经历编制而成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情形,形成我们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很多人认为,我读了很多书,好像也没有太大作用。也许你自己都没有发现,你所读的那些书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当你读的书多了,你的视野就开阔了,思维方式也就不一样了。遇到同样的问题,你再也不会死钻牛角尖,局限于某一种惯性思维了。
当然,我相信也有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觉悟,我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我想开始养成阅读的习惯,但问题是我不知道该读什么样的书。其实书本身没有好坏,一本书你读过之后能够给你启发,让你明白某些道理,能开拓你的思维,那么这本书对你而言就是有意义的。
正因为我们之前读的书少,我们才找不到阅读的方向,get不到我们自己喜欢的。所以前期,我们可以考虑采取多样化阅读模式。可以是时间管理的,可以是端正三观的,可以是名人名传,也可以是心灵鸡汤。总之,主要以养成阅读习惯为主。
有的人说,养成阅读习惯是很重要,但如何才能有效的去阅读一本书呢?一本书有这么多内容,如果我都逐字逐句地去看,未免也太浪费时间了,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其实我之前就属于这种人,每次看书都会看得特别认真,所以看得就特别慢。但是看完之后并没有get到重要的点。而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如果你在整本书的每个部分都花了精力,最后你自己都不知道哪个是重点。所以,对于重要的部分我们不能囫囵吞枣,对于不重要的,我们一略而过就行了。
阅读分为精读和快速阅读。对于那些重要的或者是你感兴趣的部分,你可以选择精读,然后做一些读书笔记,以后你再拿出来看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本书大概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又得到了什么。
而不是说,这本书你看过了就过了。对于那样不重要的内容,即使不看也不会影响你继续阅读的,快速浏览一遍就可以了,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
有时间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每个喜欢读书、热爱学习的人都不能错过的一本经典。按照书中的方法,就像装上了“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帮助我们掌握一本书的内在血肉、骨架,进而做到真正咀嚼和消化一本书。
书中介绍到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所以我就不在这里重复说了。
检视阅读主要是帮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如何架构?包涵了哪些部分?你可以从书名、序言、目录来进行简要的了解,然后翻一下重要的章节,粗浅的看一下,最后再简要的复述,也可以花一个五分钟的时间做一个初步的导图。这样我们就对一本书有概括性的认识,进而去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去阅读。
分析性阅读是整个阅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帮助读者咀嚼消化一本书。最后就是主题阅读,也是作者认为的最高层次的阅读,是最复杂且最系统的阅读。
无论你采取哪种方式去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从一本书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个人觉得读书笔记挺重要的,不仅仅是摘抄书中你喜欢的内容,也可以是你自己的心得体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你在读的时候,记录下你的所思所感,下次再拿出来你又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