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评思】
先思:人不因物质而特别困扰,却注重礼仪情操,可谓“有斐君子”。
怀瑾说:穷困时不谄媚,富裕时不骄傲已经可以了,不过却仍有攀比之心。而真正不考虑地位与环境始终平实的人,安贫乐道、虚心求教,才真算了不起。人通过教育与体会精进学问,如加工玉石,由易到难。通过贫富的道理,类推出学习的道理,有一定天赋和水平,因此可以读《诗》。读《诗》不仅在专研文学,应该总结经验并以此预测未来。
https://www.xyyuedu.com/zhuzibaijia/lunyubiec/32998_7.html
钱穆说:“谄”,贫困时对外有求,容易谄媚卑屈。“骄”,富贵时有了依仗,容易骄矜傲慢。“可也”,虽可却仍有发展空间。因为,无谄无骄都关注自己的处境,而不能忘记贫富差异。而乐道的人不在意贫穷,好礼则乐于遵守礼教愿行善事,不在意自身富贵,尤为可贵。
《诗》,选自《卫风·淇澳》,“切磋琢磨”,类比学习,古为并列释,通过四种手法使四种物品各自成器,不指精益求精。而“无谄无骄”,可以是天质,但“乐而好礼”则必然要有学问。
“往”,已经说的话;“来”,还没说的话。子贡自悟《诗》中学问的效用,所以孔子嘉许子贡可以和自己讨论《诗》。
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lyxj/002.html
朱熹说:“谄”,卑屈。“骄”,骄矜放肆。专注穷富而没有操守,所以至此。“无谄无骄”虽有操守值得认可,却没能超乎贫富,仍有上升空间,于是勉励。乐,心胸开阔不在意贫穷;好礼,乐于遵守礼教而愿行善事。“切磋琢磨”,打磨骨角玉石,当精益求精。喻道理要义没有尽头,故不急自我满足于目前的成就。另一方面,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无“切”而无“磋”,不应好高骛远,而忽视当下切实的问题。“往”,已经说的话;“来”,还没说的话。指子贡可由此自悟并类比。
http://www.guoxue123.com/jinbu/0401/01lyjz/000.html
总结:
相同点:尽管穷困时不谄媚卑屈,富裕时不骄矜放肆已值得认可,却仍可继续提升。心胸开阔,超乎贫富,而重视礼教乐行善举才更可贵。而子贡可这个道理独立进行类推,所以可与言《诗》。
不同点:
1.“切磋琢磨”:钱穆认为这四者并列,专指加工成器,不指精益求精。即,再高的天赋,也比不过学习后具有的学问。朱熹认为是两组递进,既说明道义没有尽头,不该自我满足;又说明要循序渐进关注当下实情,不应好高骛远。南怀瑾认为四个是同一组递进,表示精进学问由易到难。
2.“往”与“来”:南怀瑾解释为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研读历史、文学以作用于未来发展。钱穆和朱熹都简单地解释为“已说的话”和“未说的话”,表示对子贡独自类推的肯定与褒扬。
后评:贫穷时不卑躬屈膝,富贵时不骄傲放纵已经很不错了。然而如果将财物置之度外,保持修养、坚持行善举就更完美了。而后者的精神唯由教育学习可得来的,期间过程如雕琢玉石——循序渐进,不断精进才有优秀的成果。子贡能独自从前者的道理推出后者,充分展示个人才思与学识,获得肯定很合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