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认识自己,成为自己,放过自己。这可能是我今天核心想表达的一句读后感。
悉达多前后经历了4个身份角色,也对应着他经历的4个阶段。从婆罗门之子到沙门,从沙门回归世俗成为商人,从商人出逃返回河边成为船夫,悉达多在经历,在体验,在求索,在追寻,历尽千帆的过程中也不断获得证悟。
我一遍又一遍的翻读,一方面享受灵魂被放逐于书本追随悉达多的旅程,另一方面情景带入式回望内心,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悉达多”,始终想要追寻一个安宁自在、圆满觉知的自我。
但什么是安宁自在,如何又能圆满觉知?
形式化的皈依?冥想或禅坐?结识德高望重的前辈指引?不断阅读经典以祈智慧开悟?
是的,以上种种是我尝试过的方法,然而躁动又荒乱的内心,像春运期间的火车车厢,拥挤又熙攘,嘈杂而浑浊,难得有片刻的秩序井然。内在的这种氛围和环境,让我不安,让我倦怠。
但我没有勇气,像悉达多一样“离家出走”,只能在间隙中寻找一些时间“逃遁”。但逃到哪里,似乎又都携带了一重枷锁,退而不能退,进又无法进。我们终其一生,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自己”在哪里?“更好”又如何定义?穿梭世间的“躯壳”就是自己嘛?财富、权利与名声威望,是对“更好”的定义标准嘛?种种疑问与困惑,时常裹挟着自己,我也好像那个婆罗门之子,不知道为什么而不安,也不知道想要追求什么?但这可能就是人生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亦或者是我必须要面对接受的自己。
最近,我也有些微的变化,放慢自己,这种“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状态。
不再过分贪恋所谓的“澄澈安宁”,不再妄想快速抵达“圆融无碍”。只是会把日常能做的尽量做好,接受普通、无能和平庸的自己,也享受懒散、怠惰和褶皱的生活。
人间四月天,开启一段自我觉察、自我和解之旅,而这段旅程诚如悉达多所言“智慧无法言传。智者试图传授智慧,总像痴人说梦”,唯一能获得自我解脱与自我超越的路径,可能就是放开自己,尽量去扑腾,去经历,去体味,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