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个城市最早一批使用微信并以之谋利的人。
那时候没有人称呼什么新媒体,最多只叫微信营销。我也算是2014年下半年这个城市最早一批知道并拥有微信多开的人,但那时全国各地也仅有两三家而已。
那时候入职公司的口号就是:移动互联网不是一次机会,而是一个时代。
而那时,你要是跟别人说,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而不仅仅是互联网时代,别人肯定以为你是在装逼。
14年大学计算机毕业,除了考研失败之后垂头丧气和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的新鲜感之外,我现在想不出任何理由来说明当初我为什么偏偏在投简历的时候选择了一家移动互联网微信营销公司,这个名字在那时候听起来就像是一家骗子公司一样,而那时候的选择似乎毅然决然。
与其说那是赶上中小商家为大成本无力推广小成本无效营销的艰难时候,还不如说是赶上民营医院正和百度系闹得难解难分的最佳时期;那时通过微信或者说社交软件来进行低成本高曝光的宣传推广,可谓是整个城市听起来最前沿最时尚的互联网手段了。
我们的业务除了给客户安装一套微信多开之外,就是帮他们申请微信公众号和对接第三方微信营销平台,然后编辑有关图文进行代运营推送宣传;因为整个城市基本没有其他人在做这一样事情,那时候营业厅申请百八十个手机号用于绑定微信号,然后各种转发推送,因为渠道独特和效果显著,过着隔三差五的10万+和稳定的客户续费生活,甭提有多逍遥自在。
2015年3月份开始,越来越多的微信营销从业者开始介入这一行,微信开放了更多个人号和公众号的功能,一个城市一夜之间似乎多了几十家同业竞争者,微信营销在走下坡路,至少那时候深有体会。
那时候朋友碰面的问候,不是吃饭了没,而是你有做微信吗?
聪明的是,我们也在慢慢转型服务和产品,控制多开售卖,由原来的代运营服务转型为代吸粉服务,由原来的微信多开产品转型为个人号好友,2015年6月底我们有将近2000个个人微信号,一个超过1000好友的个人号,随便1500元都抢着买;而当时我们一个微信营销专员负责两台iPad,一台iPad50个微信号,一个微信号一个月最低加好友1000个,一个月两台iPad的100个微信号至少可以卖15万,而一个微信营销专员一个月的薪资是多少,加上奖励和满勤4000元不到。我们算是真正领略到得粉丝者得天下的滋味。
好景不长,2015年8月份各种打击微信虚拟软件及非官方客户端的措施出来了,那时候绝大部分涉足微信想利用客户端多开做营销的团队都折损在市场的饱和上。
那时候公司很快就有了两派主张,一派主张拓展微信多开之外防封软件系统的开发或外援,因为那时候群控的苗头也刚刚出来,以群控集成系统化操作是可以大大减少运营成本;另一派主张拓展第三方营销平台接入的业务模式,那时候第三方营销平台最出名的应该是PigCms,因为以公众号连接众企业商家拓展线上线下的各种场景化服务来达到吸粉的目的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我相信这是当时所有从申请公众号起家的小公司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
硬件设施和员工成本已经上来了,依靠第三方营销平台做业务的公司已经多如牛毛,而老板却告诉我们,这两个,他都要做。
但我总觉得未来本不应该在此,因为那时候QQ公众号也出来了,这种自媒体平台抢占内容,并构成和自媒体人相辅相成的共生模式已经初见端倪,也正是这一次,我选择和东家分道扬镳,我从未有过如此清醒地看清未来趋势。
后来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2016年立即迎来了网红,直播和内容的泛滥,以微信为流量漩涡入口的各类IP都活得相当滋润。也正是2016年开春季节,我才慢慢习惯改口这个行业为新媒体,并且选择自主创业。应该说,我最早认识内容能够成为新媒体流量来源的核心原因是微信公众号公测流量主并协同广告主构成广点通这样整合资源的广告投放平台。
为了在流量主,打赏和商业广告三大流量变现面前分得一杯羹,我和两个小伙伴开始为期三个月打造电影公众号的创业之旅,而我们的定位不像是原创类影评公众号或推荐类公众号那样专注内容产出,而是定位三个月打造几十万粉的在线观看电影公众号,虽然涉及版权问题,但是做到短期引粉再转型内容原创的想法,从一开始我们都是赞同的。
为了保持电影播放的独立性和源文件的可控性,而不利用倒链和各大视频接口云解析,我们选择了种子自找,服务器自建,下载、转码、上传、展示也一并完成,流程虽然简单但费时费力。不可否认,在线观看比下载观看、移动播放比PC播放、居家观看比影院观看更具优势的事实。
现实,再一次让我感到压力重重,我们的项目停期在3个月之后。在仅用我一个人包办整个流程的情况下,靠自然增粉,也达到了十来万的公众号粉丝总量,且活跃度可以维持在45%以上。
事实证明,我们终会失败!
失败的目的有三,这是我们后来一起总结的。
①服务器自建带来的带宽问题始终不可调和;
②介入的商业变现不足以满足合伙人的胃口;
③围绕转型原创内容电影号的内容无法产出;
其实对于①②问题而言,还算有缓和的余地,而对于③问题而言,却是我们项目失败的最终致命点。这再一次让我坚信了内容的重要,因为我看到了太多自媒体平台上生产的优质内容和崛起的IP,它们再一次促使我选择离开,促使我将有目的性的深耕自媒体平台,做内容以图变现。
2015年,是我们这个城市做淘宝人群的衰减年,该赚的百万千万也都有。2016年,还从事和微信有关的人群,不是从一开始就坚持在这一行里,就是在淘宝圈里混不下去的人。
这一次,我要做一个全职的自媒体人。
那时候也是自媒体人疯狂打造自媒体平台矩阵的时期,因为伴随着头条,百家,UC以及网易,搜狐,企鹅,一点等自媒体平台的兴起,所有的内容分发和流量争夺变得异常疯狂。毫不夸张的说,2016年年中,能够开通3个以上有收益的自媒体平台的自媒体人,一个月随随便便写写几篇文章,月收入是不会低于8000元的,如果低于8000元,那你可能是做了一个假的自媒体人。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兢兢业业的自媒体人,2015年底开通企鹅自媒体以来,一直到2016年5月底,大大小小8个有流量有收益的自媒体平台都算运营到一定程度,那时候在头条和一点上,基本可以保持40%以上的文章过10万+,两年多的新媒体从业经验和将近一年的自媒体写作锻炼的我,很快在头条,百家和UC上就有可观的收益。也就是那时,我接连开了线上千聊课程和微信社群培训 。
高手在民间,一个月收入万把块的自媒体大咖大有人在,而就是那时候,涌入自媒体平台浪潮的自媒体人数不胜数。自媒体本身的门槛越来越低,僧多粥少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依靠伪原创做内容分发的自媒体人,开始专注某一些渠道并深耕垂直,不管是做原创视频还是找寻热点展开内容输出,一个月或多或少都能勉强挣个几千块钱,当然这也是2016年年末多数自媒体人撑死能做到的效果了。
最后,我以一个从未用过震惊类标题的自媒体人,抱着兼职的态度,妥协在这个糟乱的自媒体业界里。
2016年8月中旬,我就职于一家本地最大自主鞋类品牌的公司,负责新媒体整个部门的架构,包括内容和渠道。用一句最不要脸的话来说,我依然看到的是这个城市能称得上TOP5的企业,也存在对新媒体空白认识及在业界发展态势落后的窘境。
在这之后,我用八个月的时间证明:人是会贱的!
你会多么憧憬当你进入一家企业时的未来情景,也会多么扫兴当你离开一家企业时的唏嘘不已。很多时候,当你选择离开,并不意味着不看好,而是越发感觉方向有失偏颇,不管你的初衷是发展还是赚钱。这个社会总有那么一些事情在诱惑着你,让你欢喜,让你悲伤。
2017年3月,我在这个城市一处不起眼的商圈里租了个复式写字楼。
我怕是戒不了这个爱折腾的毛病了。
人们说干一行爱一行。这么多年我似乎也没做什么,我只是这四线城市里千万蝼蚁中的一个,过着并不开心也不难过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