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个人常常在想,抛开一切身外之物,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纯粹的面对生命,又有多少故事是能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样的故事也许有很多,只是我们不曾看到,不曾感受得到,以为我们拥有的都是一样的。
看了《朗读者》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你从不知道世界之外的那边,有这样让你泪流满面的故事。
《朗读者》每一期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看了三期,每一期的主题我都很喜欢,遇见,陪伴,选择。
我觉得这六个字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在反复循环这几个字。生命当中我们总是会不期而遇一些人一些事,而这些人或者事,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甚至是改变着自己。
就像在第一期的朗读者中,那些朗读者的人生都在每一次的遇见中发生了变化。
濮存昕因为遇见荣国威大夫,让自己重新站起来,那些在战乱中的孕妇因为遇见蒋励,她们的生命得以拯救……
很多很多的人,都因为遇见一些陌生人的帮助,生命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遇见这些人之前,你从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对他人有如此的意义;
没遇见他们之前,你从不知道生命还可以这般绚烂精彩;
没遇见他们之前,你从不知道自己可以如此忘我的去爱一个人。
没有这些遇见,你也从不知道生活里的故事可以如此丰富感人。
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爱天马行空想象的人,这种想象不是那种天真的幻想,而是那种对生活的憧憬。
所以我喜欢遇见,因为遇见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也因为如董卿所说的那般,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是生命得以流动的开始。
所以,珍惜我们每一次的遇见,从陌生到熟悉,从年轻到年老,从开始到结束,这一切都得益于遇见。
陪伴这个词,听着很普通。我们之所以需要陪伴,是因为陪伴很温暖,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孤独的,因为这份孤独我们想要为自己寻求一点温暖。
正如那句话所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相互取暖。
等到有一天你阅尽人世繁华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越是普通的东西,越是不显眼的东西,才越是珍贵的。
比如陪伴,我们常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因为陪伴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到最后陪伴成为了一种习惯。而我们一生之中戒不掉的无非就是你习以为常的习惯,因为它成为了你生活之中不可剥夺的一部分。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夫妻之间的陪伴,朋友之间的陪伴,经过时间的沉淀,它都一点一滴的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当中。
一样东西,当它不可阻挡的融入你的血液当中时,你会在潜意识中依赖它,你会上瘾到最终离不开它。
无论是朗读者中的杨奶斌的母亲,还是著名儿童作家郑渊洁,亦或者是蒋雯丽对艾滋病儿童的陪伴,我觉得这都是出于一种爱,有小爱也有大爱,但那都无所谓,有爱就会有温暖。
就如冰心的那首《不为什么》中说的那句:妈妈,你为什么爱我?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孩子。
也许对每一个陪伴者来说,彼此都是对方的孩子。
其实人生所有的遇见和陪伴都是生命选择的一部分。有的是主动选择,有的是被选择,但都是因为这些选择,让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面对苦难的坚持,面对背叛的容忍,面对离别的忍受,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造就的结果也不同。
而我们的人生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前行,无论这种选择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它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经历。
朗读者中演员王千源的被选择,耶鲁大学毕业回农村当村官的秦玥飞,作家麦家老师对叛逆孩子坚持的选择以及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老师对孩子十三年守护的选择,他们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可能在我们常人来看,都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会替他们觉得不值甚至是觉得是错误的选择,可是在他们看来,他们只是选择了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这样的选择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有在当事人看来的值不值。
如果自己觉得有意义,值得自己去为其投入一场,那这样的选择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不后悔的选择。
而一生之中无数的选择中,我们真的只需要让自己不后悔就好。
我常常对自己说,一生太短暂,要珍惜每一次的相遇;一生太漫长,要善待每一个愿意陪伴自己的人;一生太艰难,要对自己的每一次选择负责。
可无论如何,都要带着一颗敬畏与坚强的心,去感受来自生活之外的那些生命故事,因为你也许真的不知道世界之外的那边,有你不曾知道的故事。而那些故事是如此的让人感动又如此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