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努力会在时间里看见成长
——读《老师,你会不会回来》
忙完一天的工作,晚上翻开桂馨基金会寄来的这本《老师,你会不会回来》,感觉是在读一部小说,过瘾。
故事的主人公当然是台湾爽文国中的王政忠老师。同情他困窘屈辱的家庭环境和艰苦流离的求学经历,感动他因为学生的“老师,你会不会回来”再次回到曾经痛恨和逃离的地方扎根奉献的精神与情怀,钦佩他改变逆境的顽强毅力和追求人生价值的高贵品质,更赞叹他为改变弱势偏乡孩子受教育的机会而开发出的那一系列课程,给荒草淹没地震受创的校园带来勃勃生机,硬是让“弱势而不良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上“抽芽、茁壮而绽放,并且迎风摇曳生姿。”
这不是小说,却有着小说一般的精彩,小说一般的传奇。
在灾后重建的校园里,王老师尝试乡土教学,搞隔宿露营,开发跳蚤市场,开设绘画课程,举办艺文成果展,举办策略联盟运动会,组建爽中A's垒球队。这些,都是第一次,都是白手起家,都是从无到有、越来越好。
在灾后重建的校园里,王老师坚持“从基本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基本功。他从改进积点卡,到完善学习护照,激励学生踊跃完成语文抽背,努力通过英文检定,积极参加阅读计划......一点一滴的努力,换来孩子们实实在在的成长,换来学校今非昔比的飞跃发展。
在灾后重建的校园里,王老师按照心中的蓝图,继续构建着希望工程——要给孩子成功的机会,要坚持基本能力,要激发学习动机,要营造校园氛围。于是在老师与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几年之后的爽文国中,开出了生活教育之花、成功机会之花、学习动机之花、校园氛围之花。这是属于他们学校自己的教育之花!
王老师说,他们所有的这些,都是以学习为主轴,以创意为手段,以乐趣为诱因,以多元为基调。最终,他们将蹲着躺着聊着八家将的野孩子变成了抬头挺胸的小艺术家,将不识之无的文化低落孩子变成具有竞争力的未来之星。令人惊奇,更让人赞叹。
更让王老师骄傲的,有最初的A's垒球队,有后来的“爽中青年军”,都是以另一种更为深耕在地的方式将“教育”传承下去。“爽中青年军”的孩子们到社区景点去净溪,为社区小朋友举办棒球生活营,接手寒暑假学弟学妹们的课业辅导,角逐全省的“优秀青年志工团队”决赛获奖,参加全省音乐比赛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青年军,是王老师事业“拼图里的重要一块,让希望工程的轮廓更加清晰!”
这一切,让人惊喜,更让人期待!
在我的记忆里,还没有哪个乡村学校像爽文国中这样涅槃、崛起与精彩过,也没有哪个乡村教师像王政忠这样有情怀、有魄力、有创造、有远见、有担当地大干过一场。也许,的确是我的见识狭窄了,但,这并非奉承。
或许有人说,这是时势造英雄,是地震、是校长、是同事成就了他。就算是吧,但也是真实的,唯一的。
英雄不可复制,也无需复制。这本书带给我的,除了对当下乡村学校教育环境的思考,还有对自己未来成长的期待。
经历5.12地震重建后,我们学校和其他乡村学校一样,变得更加坚固和漂亮,特别是近年的教育扶贫,让我们有了宽敞的室外体育场,有了各类多功能教室,学生宿舍、青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图书阅览室等设施也一应俱全(几个教室无多媒体除外),成了标准化的农村中心校。在硬件上,我们是相对满足了,但在学校内涵发展、师生成长等软件上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领导和老师们很明白,都是“面子工程”惹的祸——各类示范学校的创建、各种频繁的检查参观和各种应接不暇的活动。老师们怨声载道,疲于应付,没有时间静心阅读,没有精力潜心研究,连上课都是匆匆忙忙地赶......
面对如此现状,我痛心,忧心忡忡,但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用领导的话说,迎检这些门面上的事不是他能阻挡和改变的。不幸的是,我们的教学副校长去了私立学校,区里财政负债学校经济紧张,一切更不景气了样......
在这样的局面下,老师们有些想法与抱怨是可以理解的。好在大家都能各司其职维持现状,做得好与不好是时间与精力的问题。一度时期,我也是非常失望和沮丧的,心想要是自己再年轻几岁,一定离开这个“鬼地方”,哪怕去一个更偏远贫困的学校,只图安安静静教书、阅读就行了!可是,我已经不年轻了,只能待在这儿,也必须待在这儿!好在,我还有一个班,一帮支持我的家长,和几个一样想法的同事。我,并不孤单。
不知道,目前还有多少乡村学校与我们的处境一样,也不知道,人家是怎样求发展的,现在我能做的,就是面对现实、扎根教室、创造未来。
接受现实。就像当初王老师接受自己回到爽文国中一样,接受学校目前的现状。既然无力改变大环境,就改变自己,坦然一些,安静一些,从容一些,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想做的事。
不忘初衷。在志同道合的谢校长走后,在陪伴七年的女孩离开之后,王老师经历了“呼吸都会痛、绿灯亮了忘记踩油门”的那种疼痛与失落,但他在大醉之中依然明白,“是孩子需要成就!”“是孩子需要公平的成就机会。”这就是他的初衷,他的信仰,他继续奋斗的力量。而对我来说,就是在有生之年带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阅读,一起经营一间温馨的阅读教室,如此而已。尽管现实很难,但依然有努力的空间,有实现的可能,所以现在只需要自己去行动去争取。即使最终结果不够理想,但求心中无怨无悔。
坚守课堂。不管有多忙,心都不能乱,坚持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像王老师那样“认真而专业地执行教学”,坚持对孩子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训练,让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与此同时,要坚持带孩子们读好每一本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让他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让他们的视野不断开阔,让他们的精神不断成长。我也知道,这样是不够的,学校的“整体氛围、整体策略、整体环境如果没有改变,再专业的教学,成效也是非常有限。”但我始终相信:做,总比不做好;多做,总比少做好。就像王老师说的,“给他基本能力,给他多元课程,孩子们会做到的!”
影响周围。不管现实有多难,首先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找时间读书,挤时间写作,认真上语文课,用心带学生阅读,继续给家长写信,坚持与家长分享与沟通。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带动同事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一起研讨,一起分享。虽然,我没有能力像王老师那样调动起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力量去改变教育现实,服务孩子的成长,但若能凭己微薄之力能影响到一个个学生、一个个家长、一个个老师,也就欣慰和满足了。
创造未来。打造一间理想的阅读教室是我一直的梦想。希望教室里有几组适用的儿童书架,有足够的优质的流动童书,有舒适的阅读区域,有幽雅的文化氛围,有绿色的阅读生态,有丰富的阅读课程与活动课程。我知道,这个梦想仅凭我个人的力量难以实现,能否得到桂馨的认可和支持也还是个未知数。但不管怎样,这个教室我是要定了,并且要想办法在这个暑假完成对教室的设计与美化,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像春燕一般慢慢去“衔泥”,慢慢去“铺草”。当然,不管教室打造的进度如何,效果怎样,班级阅读必须是第一位的,而且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真实,越来越被学生喜欢。
王老师说,他深深相信,所有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坚持,都会在时间里看见成长。我想这句话,不论是对他自己,对我,还是对所有的乡村教师,都非常适用与贴切。是的,让我们共同相信:你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坚持,都会在时间里看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