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微博上有个帖子火了。
这个贴子,有个令人胆颤心惊的名字:《男孩考第一嫌父母没钱:不配有我这么好的儿子》。
俗话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才10来岁的孩子,说出如此惊世之语。
根据网友的诉说,我们看得出这孩子十分地优秀,成绩好,奥数、围棋各种爱好得奖无数,但是这么优秀的孩子,说出的话却让人脊背生寒:爸妈没钱,不配拥有我这么好的儿子。
新闻一出来,就有很多人评论:父母那么辛苦的养他,还被嫌弃没有钱,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自私了。
然而,我考虑的却是,到底什么样的环境才造就了孩子这样的心性。
我一直都觉得,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父母是孩子遇到的第一支画笔,如果孩子身上的图案不那么美妙,那么多多少少也跟父母脱不了关系。
果然,从孩子的话里,我看到了一对把孩子当成炫耀的饰品,对孩子缺乏陪伴和精神交流的父母。
那个孩子说:讨厌爸爸和人炫耀他围棋下得多好,不喜欢父母养他的方式,给他灌输的都是父母不容易,你要争气,你必须听话。
也不喜欢父母不经过他同意在朋友圈晒自己的成绩单,晒自己吃饭,那感觉像是被扒光了衣服。
他说,他其实不喜欢妈妈省钱给自己买高档食品和无人机,他更渴望爸爸能带他出去玩儿,而不是炫耀他的围棋成绩。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长叹一口气,其实,孩子比大人更明白什么是爱!
真正的爱,总是离不开高质量的陪伴和交流!
02
无独有偶,今天又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贵州贵阳,一个9岁男童手脚麻利的帮环卫工妈妈,清收街道边垃圾桶内的垃圾:收、搬、举桶,动作一气呵成。妈妈说,孩子每逢放假都来帮忙,平时去上学的时候,回家也会自己做饭。
为什么,富养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而穷养的孩子却从小独立自强,体贴父母?
这不能不说是个绝妙的讽刺,同时也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到底什么才是富养?怎么样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我们总以为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送他去最好的学校读书,就是在富养孩子,就可以高枕无忧。于是,我们置孩子于不顾,拼命工作,努力挣钱。
我门给孩子报最好的培训班,送进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我们把孩子的欢乐交给玩具、同学,把孩子的健康交给高档食品……
但是,我们却吝舍于跟孩子一起吃顿晚饭,不愿花心力去和孩子出去玩儿一趟,不肯照着菜谱,为孩子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孩子的物质是丰足的,但孩子的心却是一片荒漠。
那个常考第一的同学,想必也曾表达过自己内心的渴望,但他的父母想必从来都没放在心上过,否则,孩子不会如此怨念。
相反的,那个帮妈妈一起扫大街的孩子,也许他没有名牌衣服穿,也没有高档食品吃,坐不了几十万的小汽车,戴不起儿童手表。
但是,在他帮妈妈干活的时候,却得到了妈妈的陪伴。这种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可以看到父母所处的世界,理解父母的付出,同时在交流中,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03
这是个很浮躁的社会,因为阶层的固化,大家都变得极为焦虑,浮躁。我们太想出人头地,于是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甚至逼迫着孩子,用填鸭式的教育,逼着孩子拔苗助长。也因此,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
然而,作为父母,其实我们给不了孩子属于他的未来。其实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很少。
如果这个时期,少了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便会少了坚固的基础。以后,孩子越长越大,世界越开越宽广,跟父母的联系也就越来越远。
“培养”就是“陪着养”。关系先于教育、包含教育,有了稳固的亲子关系,教育会变得轻松、快乐、自然而然。
第一次当选总统时,奥巴马说竞选中有一件事他很自豪,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米歇尔演说时,也谈到做总统的丈夫,至今仍每晚和女儿一起吃晚餐,耐心回答她们的问题,为她们在学校交朋友的事儿出谋划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能给予孩子的爱和温暖,是任何教育机构和名师培养都比不了的。切莫等到孩子与自己“不亲”、教育孩子“油盐不进”时再悔之莫及。
人生是场马拉松,有父母的爱和温暖陪伴的孩子,才能跑得更快更远。但愿更多的父母能够明白,物质条件再好的生活条件,都比不上高质量的陪伴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