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论康熙的帝王之道
沫沫第二天一早邮箱里便收到了签约作家的合同,看完各项条款后便签了字。这一天沫沫可以安心的进行创作,而任天启早早地去上了班。沫沫突然文思如泉,想写一篇关于康熙的论文,于是查完相关资料后这样写到:
论康熙的帝王之道
【摘要】: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从小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治学“唯以经史为要”。在用人之道上无不体现出帝王之智、之威、之义,这为大清基业奠定了至关重要的“人和”基础。同时他又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以朱熹的治国理论为立国纲领和指南,为清朝统治出现持续百余年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位千古帝王,他又是在众多帝王之中少有体察民情,整顿吏治的一代名君。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康熙的治国思想
康熙皇帝崇理学,尊朱子,认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巨”。他反对法家的严刑峻法,苛政暴税,他常以末代帝王为例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勤政爱民,因为他深知“水亦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因而他推崇实行“仁政”,这是康熙皇帝治世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他为避免重蹈历史而得出的结论。朱熹是程朱理学的极大继承者,他强调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进行伦理纲常的修养。而康熙之所以选择朱熹的治国理论是为了安邦定国的需要,同时为巩固清朝统治,加强君权、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康熙朝内治理
1.铲除鳌拜,整顿吏治
鳌拜是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他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但后半生却操握权柄、结党营私。《清圣祖实录》中记载到:“鳌拜结党营私,专横跋启,陷害异己。从中央到地方广植党羽,‘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下’”。在鳌拜执政时期,官场腐败现象比较突出。首先表现在各级地方官员滥征、贪污成风。“每于正项钱粮外加征火耗。或将易知由单,不行晓示。设立名色,态意科敛。或人私囊,或贿上官”。康熙帝十分痛恨贪官污吏,“曾罢贪酷官十员,贪官一百二十一员,酷官四员”。为整顿吏治,康熙帝做出了一系列政策。首先,裁减地方存留,其余上交中央。其次,削减官傣,加征官宦田赋。同时,增收赋税,鼓励富户捐纳。康熙帝的政策缓和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减轻民众负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海纳百川,唯才是用
康熙始终认为“治天下之道,莫大于用人”。康帝深知用人不谨慎就会败国身亡。因而有着 “选贤任能,为治之大道”的思想。通过科举取士,他不仅做到了“使读书人出仕有望”,而且还使得明末知识分子“从逆之念自息”。康熙帝此举聪明之处就在于让天下人归心,团结了各民族大大缓和了各民族、各阶层的矛盾,巩固了政权基础,同时扩大了自己的人才储备。康熙帝在位期间,将科举取士作为选拔人才的正途,并强调“才德兼优为佳”,这对与巩固政权具有重要意义。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康熙外出忧患--平定三藩
康熙帝具有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在平定三藩中他巧妙使用了“剿扶并用”的策略,一方面在吴三桂起兵造反后下令将其围剿,与此同时宣布“停撤平南,荆南二藩”,这样避免了三藩同时叛乱的局面,为朝廷军事部署提供了准备的时间。为稳定全局,康熙帝还积极的对叛乱地区实行宽宥政策,从心理上瓦解敌军的士气与信心。在《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中曾这样记载到“朕心实为不忍。有能自悔前罪、或献城池。或率兵卒。或斩逆贼头目。献其首级者。俱行免罪。给以原官。仍论功议叙。若愚顽武弁。执迷不悟。助恶不悛。其部下之士。有心怀忠义。或擒斩逆渠。或约献城池。或率领党类来投。俱从优议叙。授官给赏。”可见康熙帝容人之大,处事应变能力之强。
[if !supportLists]四、 [endif]康熙治学修身
康熙皇帝从小酷爱读书,常“勤以修身,俭以养德”。他认为,“学以养心,亦以养身。盖杂念不起,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是内外相养也。”学习应摒弃杂念,遏制住自己的欲望,治学之要在于修养身心。而治学的目的则在于平定天下。纵观古之历代兴替,他考其之得失,并以史为鉴。在康熙帝看来,汉武帝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穷兵黩武,紊乱旧章,虚耗元气,导致民不聊生,最后写下轮台罪己诏。因此他认为治学之要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败,而且对于治国平天下也大有裨益。康熙身为一国之君,深刻的意识到要治理好一个庞大的国家需要从文化典籍中去汲取智慧。此外,养生健体又是其治学的另一目的。他常教育自己的子女,说:“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故肤惟训汝等熟悉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所不具故也。”
[if !supportLists]五、 [endif]康熙巡察社会,体察民情
康熙帝虽然没有微服私访过,可在我看来是中国历史上到地方上巡察社会与了解民意最多的皇帝之一,在《圣祖仁皇帝圣训》中记载设有“省方”类目,并且记载有关康熙皇帝的一些谕旨,表明了康熙皇帝的行政特色。不仅如此,他还亲自东巡山东,西巡陕西,北巡塞外,南巡江南。这无不体现出他勤政爱民之心。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二月抵达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半额日‘地平天成’。” 康熙帝对于黄淮的治理,保证漕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调整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虽说史学界对他多次南巡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劳民伤财之举,但他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制,固定人口税,兴修水利工程的历史功绩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章梫曹铁《康熙政要》[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if !supportLists]2、 [endif]刘铮的《康熙皇帝的历史观》
[if !supportLists]3、 [endif]《清圣祖实录》
[if !supportLists]4、 [endif]李洁、秦月培的《康熙皇帝的用人之道》
[if !supportLists]5、 [endif]《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if !supportLists]6、 [endif]胡思静《戊戌覆霜录》
[if !supportLists]7、 [endif]张松梅《招抚政策与平定三藩》
[if !supportLists]8、 [endif]《庭训格言》
[if !supportLists]9、 [endif]刘铮《康熙皇帝的治学之道》
[if !supportLists]10、 [endif]《圣祖仁皇帝圣训》
[if !supportLists]11、 [endif]周光曙、王铭珍《康熙皇帝微服私访之史无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