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由:即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叫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今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仲姓始祖,少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经人引荐,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
孔子在鲁国做“中都宰”、“大司寇”的时候。最初,他在季孙氏那里干点小事,后来得到信任,升为“季氏宰”,即季氏家族的总管。其后,还做过“费宰”。
子路曾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孔子认为,正是因为仲由做到了这些仁义之举,才使得“民尽力”、“民不偷”、“民不扰”,而国家富强,这显然是对仲由政绩的极高评价。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孔子得知子路被杀后,痛哭涕零。
瑟:一种弹拨乐器,一种弹拨乐器,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三皇五帝年表》记载,琴瑟均在伏羲时代发明。《礼记·明堂位》曾提到“大瑟小瑟”;《尔雅》曰,“大瑟谓之洒”,“二十七弦。《世本》:“疱牺(伏羲)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也就是说,从黄帝开始,瑟变成了25弦。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瑟因为断弦了,一分为二了,所以又变成了五十弦。李商隐用断弦的瑟比喻妻子去世,抒发对亡妻的无限哀思。
《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都映了琴瑟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
门:象形字,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
门,后来延伸为门槛、组织帮派、类别等意,如“洪门”、“门徒”等。也指学术、宗教派别,如《论衡·问孔》:“孔门之徒”。
美国华盛顿有座大厦叫“水门”大厦,在那里发生过一件政治丑闻,被称为“水门事件”,后来人们习惯性地喜欢把丑闻加上“门”字,如“艳照门”、“偷拍门”等。
升堂:古人把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入门,进阶,升堂,入室。“升堂”属于比较高的阶段,但还不是最高境界。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仲由把瑟弹成那样,怎么好意思说出自我的门下呢?”别的门徒听说后有意疏远子路。孔子知道后又说:“其实仲由的演奏技术已经很不错了,只是还没达到我要求的境界。”
孔子的音乐造诣是非常高的,他曾拜苌泓、师襄子为师,能弹琴、瑟、磬等多种乐器。孔子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非常高,他和吴国公子、音乐鉴赏家季札亦师亦友。孔子还指导过鲁国宫廷乐师们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孔子点评《韶》乐:尽善尽美。《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孔子主张用“礼”和“乐”来规范社会秩序。不同场合,不同环境,演奏不同的音乐,有些音乐只允许特定的场所演奏,比如当他在齐国听到不该听到的《韶》乐时,悲痛到“三月不知肉味。”没想到社会秩序混乱到了这个地步。
孔子还主张用音乐来教化民众,他认为,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可以使人原本浮躁的心静下来。音乐可以让人志趣高雅,情操高尚。
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学《诗》可以锻炼口才,培养情感。学礼可以规范行为,立足社会。这些修养最终体现在“乐”上。学会了情感表达,有一定社会阅历后,才能完美演奏音乐,可以说“乐”是一个人修养高度的象征。
孔子的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至少一门乐器的演奏,《论语》中多次出现孔子及其学生弹琴唱歌的情景。
孔子的弟子们如子游等,在做地方官时,也沿袭了孔子的这一治国理念,境内到处都是弦歌之声。
孔子对乐器的演奏要求非常严格,子路性格勇武鲁直,弹琴不够细腻,琴声躁而急,所以孔子毫不客气地提出批评,但,当孔子感觉到了他的这番批评影响到弟子们的关系时,很及时地给予补充说明,这体现出了孔子对待弟子们圆融的一面。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评价不一样,比如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曾在他的一首词中引用过子路弹琴的典故:“由之瑟,丘也幸。”陈亮在这里借子路鼓瑟,颂扬子路的勇武之气,同时也讽刺当时投降派的懦弱怯战。
聂政和高渐离
战国时期,有四大杀手,其中有两个是音乐造诣非常深的音乐家,他们分别叫聂政和高渐离。东汉蔡邕《琴操》记载,聂政是韩国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后为了避祸,全家迁到了今山东境内居住。
聂政的父亲担任了为韩哀侯铸剑的任务。可是,他超过了工期却没有完成,韩侯就下令杀害了他。当时,聂政还没有出生。聂政长大成人后,他的母亲告诉了他父亲是怎么死的。从此,聂政发誓为父报仇,刺杀韩王。
聂政习武学剑,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韩王宫。遗憾的是,首次行刺未成。于是聂政逃进泰山,与仙人习琴。怕被人认出,就改变容貌。漆身为厉(身上涂漆假装有皮肤病,让人无法相认),吞炭变其音(用炭烧坏声带,改变声音),还拔掉所有牙齿。并苦练十年弹得一手好琴,辞师回韩国。
聂政重回韩国,琴技非常高超,弹琴时观者成行,马牛止听。聂政名声大起来之后,韩侯下旨召聂政进宫弹琴。为避开禁卫搜查,藏利刃于琴内,神态自若步入宫内。面对自己的杀父仇人,聂政使出浑身解数抚琴弄音。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琴声透出杀气。
仙乐般的琴声,让韩侯和他周围的卫士们听得如醉如痴,都放松了警惕。聂政见此时机,抽出琴内短剑,猛地一扑,韩侯猝不及防,当场被刺死。聂政怕连累母亲,于是自皮面决眼(划破脸皮,挖出眼睛),自屠出肠,遂以死,无人能辨刺客是谁。
聂政死后尸体和凶器就吊在城门口,并悬赏”有知此人者,赏黄金千两”。聂政的母亲听说后过来抱住尸体痛哭道:“嗟乎,为父报仇邪?”又对众人说:“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子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
后世传有《聂政刺韩王曲》,就是《广陵散》,被琴家广为弹奏,据说弹得最好的是魏晋竹林七贤中的嵇康,用以表示对聂政的敬仰。
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时,在易水河边为他击筑送行,唱“风啸啸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人就是高渐离。
秦王吞并了天下后,下令通缉刺秦团伙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他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听到了久违的音乐,他舍不得离开。
高渐离出于对筑的高深造诣,经常会不自觉地指出:“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佣人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
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
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从小就接受过音乐熏陶的秦始皇非常想见识见识这位击筑高手,于是召令高渐离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荆轲的朋友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的才华,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为了保险,秦始皇令人薰瞎了高渐离的眼睛,让他击筑,秦始皇听得如痴如醉,没有一次不说好。
满腹仇恨的高渐离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他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被秦始皇杀死,高渐离刺秦虽未成功,但震慑了秦始皇,从此,秦始皇终身不敢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