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新播出了一部电视剧《熊爸熊孩子》,剧情有点滑稽,有点搞笑,又很贴近生活。
男一号熊雄,一公司高管,有着庞大的事业心,家里供着房贷,供着车贷供着老婆和孩子,源源不断的野心,让他想一再努力去拼搏,拼搏的路上恰恰忽略了对老婆的陪伴,对孩子的教育。
熊雄的儿子,维尼戳中了我的笑点,因为他的文章《我的爸爸》只写了7个字:我的爸爸和我不熟。这几个字有点搞笑,也有点扎心,可见在儿子身上,爸爸的教育和陪伴是严重缺失的。
有很多小伙伴,就像维尼一样,爸妈各忙各的,他们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趁年轻拼命挣钱,拿钱来填补缺失的时间和陪伴。
维尼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每个做父母去深思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出现的普遍问题。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任何时候都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缺少父爱的孩子性格上会有什么特点?
80%网友这样答:缺乏勇气,安全感。
其实,孩子对于我们,只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子,可我们对于孩子,却是他的全世界。
当有一天他们嘟嘴埋怨时,又有多少父亲像熊雄一样,觉得拼命努力挣钱就是表达爱的最好方式。扛起一个家庭所有的重担,亦是担负起你成长所有的成本
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缺少了爸爸的陪伴,但还有妈妈可以把全身心的爱给予他们。可有一部分特殊的群体,农村的留守儿童,爱的缺失,岂止是这一星半点。
曾经,我也是一名留守儿童,他们的感受,我感同身受!
那一年,我6岁,被留守在我大姨家。也许是小的缘故,有些事已模糊不清,有些事深刻的印在心里。
6岁,已经是上学的年龄,我背起小书包,和我的表姐表哥一起上学。记得有个小同桌,在学校她经常欺负我,我们也经常划三八线。
那时候,我知道了什么是隐忍。
后来,表姐去教育了她一番,以后的日子总算好过了些。
爸妈打工回来,也会来看我,我躲大姨家堂屋的门口,默不作声,偷偷的看着他们。那个短头发,高个子,一脸严肃的人说是我妈妈,对,我有印象,就是我妈妈。妈妈看我怯怯的躲在门后说,瞧,跟榆木疙瘩一样,都不会吭声。而我更不敢靠近她。
在大姨家,有很多开心的事,但也会有不开心,心里会很难受,这种难受又说不出口,这大致是我那时候的情绪吧。
胆小,害怕,无助,那时候就根深蒂固的扎在心里,导致我成年之后,总想把自己包裹的紧紧的,无法呼吸,及时工作以后,内心也无法得到敞开。
所以说,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都会影响着她以后所产生的行为。
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一半以上的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见面次数少于2次;近三分之一的农村缺父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见面次数少于2次,有15.6%的农村缺母留守儿童与母亲一年都没有见面。
记得在早几年,看过这样的一段新闻。
9岁的小林,是安徽省望江县的一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离婚,又都有了新家。他只能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1月20号,听说在外打工的母亲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小林情绪低落,晚饭后在家上吊自杀,这一天,离2014年春节仅仅还有11天。
死,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遥远的事,他死的时候一定想过,勒着脖子无法呼吸肯定可疼把,那一刻,连疼都不怕,死的是有多绝望啊。
亲情的缺席,这个9岁的孩子,就这样放弃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父母总想着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是我们告诉他们,什么是最好的。我们用自己的价值观,定义了孩子的价值观。
其实,他们的内心,不缺这些,缺的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