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只知万圣节的狂欢,不知寒衣节的内涵?
圣诞节火过了春节,情人节完胜了七夕节,近两年就连国外的鬼节万圣节也意外走红了。国人对洋节这样的舶来品,始终热情不减。
万圣节前夕,在很多公共场所,商场.学校.幼儿园甚至居家院落都装点上了万圣节饰品。诸如南瓜灯,各种骷髅鬼怪,幽灵,巫婆之类。超市,网店各种万圣节饰品也很走俏。商家大肆渲染着节日气氛,消费者也乐此不彼的享受节日的快乐。
而今年非常不凑巧的是,万圣节恰逢中国的鬼节寒衣节。于是便有了冰火两重天,一面是万圣节的狂欢派对,灯红酒绿。一面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年轻人还从未耳闻过的寒衣节,冷冷清清。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其中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向与三月清明、七月中元并称民间三大悼亡节日,民间叫做“过十月一”。因为此日过后,天就转凉了,该穿上厚重的棉衣了。于是,民间有为祖先及逝去的亲人烧纸钱,送寒衣的风俗。凭藉传统祭祀节日礼仪以表达哀、敬、诚、思,使人不忘祖先盛德,并抒发追远孝念之情。在寒衣节清净肃穆的仪式感中,诠释着孝文化的敬祖,感恩的精髓。
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所以“寒衣节”的延伸深意便是关怀身边的父母爱人。而这样一个有深刻人文内涵的节日,竟在万圣节欢乐氛围的笼罩下,被大家遗忘。
传统文化之殇:学校,幼儿园已成文化流失的重灾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交流的加强,西方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且已经走向了低龄化和全面化。比如万圣节的盛行之风已经刮进了幼儿园。以邯郸市为例,市区里大大小小的幼儿园,无一不是早早筹备万圣节化妆舞会的。家长们更是为孩子备好了面具,服装,头饰,南瓜灯,精心打扮,闪亮登场,好像去参加一场华丽隆重的盛会。在大城市更是过犹不及。
孩子们喜欢这种恶搞的狂欢游戏,扮着鬼脸索要糖果,兴奋的奔跑尖叫。而家长也饶有兴致的加入,他们认为这是增加孩子体验,提升认知的绝好机会,更有了一种国际范儿的骄傲感。取悦了家长和孩子,幼儿园更是乐此不彼的争相模仿,营造氛围,以此博人眼球,赢得家长的满意。
而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就冷落了很多。如果说不同的节日体验能给孩子一份仪式感的隆重,那么这种不深入了解背景只盲目跟风的庆祝,只能算是一场快餐式商业化的娱乐盛宴。早已与节日的初衷背道而驰。而在国人推崇追逐西方节日的同时,我们的传统节日却在韩国发扬光大。甚至他们还抢先把端午节申遗成功。而在韩国和日本的校园,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更是远远超越了我们。
当中西节日相遇,如何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
一个真正开放的国家,应该是对各种文化的兼容并包,然而这跟坚持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不冲突。现在人越来越热衷于洋节,与其说是传统节日气息渐淡,不如说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已然忘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没有做好传承和发扬光大。当你不懂春节吃饺子背后其"更岁交子"的深意,不知端午节起源于古代龙图腾的崇拜,重阳节全然没有登高望远,遍插茱萸的心境,而把节日流俗于形式之欢,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不走向枯竭?
有敬畏才有坚守,有坚守才知道如何践行。传统节日气息的日益淡薄,从本质上讲属于文化传承出现了问题。在时代的变迁之下,守土意识的淡化才是最大的社会不幸。
时代在进步,我们要善于挖掘节日新元素,除了“吃吃喝喝”,更应该在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高度上进行整理和包装,创新节日的形式和载体,只有这样,传统节日才会适应社会群体心理需求,才会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