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101页《静悄悄的革命》359天 20190824
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问到你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课程?你能答出来吗?如果是我,我真的说不清楚,尽管这个词时不时的就出现自己的视野里。
什么是课程呢?用先生的话说,就是学习的经验,或者说是学习的轨迹。既然他是学习的轨迹,那么它就是在教室里,一天天的慢慢创造出来的。同时我也能想到,这样的课程,不是在学期初就有的,而是在教室里经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结束之后,作为学习的轨迹而被创造出来的。
每一天的学习,则是一个过程的一部分,而达到一定阶段后,把这些轨迹联系起来,就称之为课程。这样理解,平时所说的校本课程或者其他什么课程,就相对容易理解了。
提到课程,我们不能不提到创造课程。创造课程该干什么,怎么干呢?
创造课程可通过三种活动来进行:一是学习经验的“设计”,二是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三是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
很明显,这三种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室实践”这个中心来进行的。那么这三种活动之间是什么联系呢?可不可以这样想,三者各自是独立的呢?当自己在进一步思考的时候,却意识到,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那就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这三种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室实践”展开的,而“教室实践”,离不开之前的设计和之后的反思与评价,所以他们三个之间是连在一起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及此,我在想一个问题,理解了课程和创造课程,这些有用吗?尤其是对于一线老师来说。真的,猛的一想,真的好像没有一点用处,因为我们作为体制内的一名教师,有教材,有大纲,面对着一个活生生的学生,我们按照常规做就是了。
如果真的这样做的话,那就真正实现,埋头努力,而没有顾及的方向。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能看得见的一些,而没有真正自己独立的思考,更没有关注到那些活生生的人。这样的教育是以形式为主的,做,真是做了,但没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个性,更没有为实现好的教育目标而真正的思考。
现在,以学的课程为中心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这样的变革是对人的尊重,使师生双方能够在这学习过程中共同成长。
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想引用先生所说的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而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还是一个整体。
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主要考虑的是教师怎么教,而忽略了学习的对象和主题。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则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活动的和做的反思的学习。最为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教师在以学为中心的模式下,在整个课程设计时,必须要对该单元中学习发展性的预测,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在上课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听课过程中学生思想的起伏波动,或者与学生想象产生共鸣。
这样经过梳理之后,我才体会到,从教室里看到的活动的和做的反思的学习,实际上在于老师提前进行设计,尤其要表现在把课程的单元放在主题.探究.表现的模式中加以设计。这两条线,促使新型的教学方式得以真正的实施、提升。
梳理至此,自己才恍然大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更要想到和想明白,尤其还要知道,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什么。哦,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