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宝宝处于1.5-3岁这个年龄段,他一定会让你抓狂。比如,宝宝前一秒还在安静地摆弄玩具,后一秒突然就会把玩具狠狠丢掉,开始暴躁地在各处奔走;还比如,前一秒还在跟你笑着玩游戏,后一秒就会变脸大哭。
你无论是抱还是哄,都没办法止住他的嚎叫……
这种种表现说明:令人闻风丧胆的“可怕的两岁”来了!
养育这个阶段的宝宝,很多父母会感到挫败和无奈,甚至会愤怒、抑郁、生无可恋的情绪。究竟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轻松地应对这一时期呢?
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在这本《可怕的两岁》里。
作者约翰·罗斯蒙德,是美国实战派育儿专家,在育儿领域精研30余年。
他亲手带大了自己的2个孩子,还有7个孙子孙女。他倡导自然育儿,反对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教育方法。著有《有效管教指南》、《罗斯蒙德欢乐育儿书》等十余部育儿书籍,帮助很多父母走出了育儿困境。
下面我们来看看,看看如何直面“可怕的两岁”。
读懂宝宝的心理,“可怕的两岁”不足为惧
面对突然变得不听话的宝宝,很多父母都会想:这还是我家宝宝吗?是不是有毛病了……不用焦虑,你的宝宝没有问题,他只是又长大了一点。
宝宝在一岁半左右,开始产生“我”这个概念。这个时期,他们满脑子就俩问题:“这是啥玩意?”、“这玩意咋摆弄?”,这两个问题恰恰也是宝宝们烦恼的根源。
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好奇。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诉求,但不会考虑这个诉求所带来的结果。他们搞不懂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更不明白为什么“可以”,又为什么“不可以”。听起来有点绕,这里举个例子:
宝宝拿起一块苹果塞进了嘴里,大人看到后,会夸赞这个行为;但是,当宝宝拿起剪刀的时候,大人往往会反应激烈。
同样是拿东西,宝宝得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反应。宝宝不会考虑苹果与剪刀的区别,他们只会被一会“行”,一会又“不行”搞得懵圈又焦虑。
两岁左右的小孩,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宝宝智力地发育,会优先于行动能力地发育。当宝宝能想出解决方法,却不能付诸实施时,他就会有强烈的挫败感和不满。
比如,宝宝知道拧下瓶盖就能拿到饼干。但是对手的控制能力不足,让他没法轻易打开盖子,这让他极度沮丧,然后你就会看到:他大哭着把瓶子狠狠地摔在地下。
当然,哭闹、发脾气是宝宝的特权,至少这一年多来确实如此。为啥?大人终于能做点自己的事情了啊。但这对宝宝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他们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怎么甘心尔等忽视?
宝宝们觉得受到了冒犯。于是,他们不断上演那老三样——一哭,二闹,三打滚。
综合上述种种因素,两岁左右的宝宝,玻璃心每天都要碎一地。是不是觉得这个年龄的宝宝们,没有那么可怕,反而有些可怜了呢?
这时候是不是有点心疼他了?原来他心里这么苦啊!然后你要么做呢?赶紧抱抱你的宝宝?给他更多的关注?满足他更多的要求?
千万别!咱们弄明白“可怕的两岁”,可不是为了让你去溺爱宝宝的。
宝宝的成长毕竟只有一次,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要谨记“有所不为”、 “有所为”。
有所不为:你为宝宝做的,恰恰是不应该做的
现在有很多孩子非常任性,动辄撒泼打滚,甚至打骂家长。在他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时表现得尤其激烈。此种现象并不少见,网络上、外出的途中都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更悲催地是,也许这样的孩子就在你的身边。
为啥呢?还不是家长给自己挖的坑。宝宝本是一张白纸,你如何塑造他,他就会如何表现。所以,宝宝任性、性格不好,最大的责任在于家长。也就是说,在宝宝两岁左右的第一个叛逆期,这些家长做了一件错事——把宝宝当成家庭的中心。
刚出生的宝宝,弱小、柔软,大人们都对他疼爱有加。父母小心呵护,每天忙得四脚朝天;长辈们更是给力,他们戒掉广场舞,猛磕降压药,使尽浑身解数陪宝宝玩闹,简直是用生命诠释着“隔辈亲”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在这个阶段,大人把宝宝视为家庭的中心,这一点问题都没有。
然后,你的宝宝慢慢萌发了自我意识,并牢牢记住了“我是焦点”这个观念。于是,在宝宝看来,父母理应为他做一切事情。不是吗?他只要闹出动静,父母就会放下手头的一切来嘘寒问暖,他当然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宝宝的自我意识也是这么膨胀起来的。
宝宝虽然会因合理需求而呼叫大人,但他也会因为无聊而引起大人地注意。你在宝宝眼中只是一个手下,他不但要经常训练你,还要经常考核你。于是,你在不断取悦宝宝的过程中,也将宝宝的贪欲一步步培养了起来。最终,一个永不知足,为我独尊的小霸王,就被你亲手塑造而成了。
道理都懂了,那该怎么做呢?很简单——减少对宝宝地关注。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但好处也显而易见:
延迟满足宝宝的需求,可以锻炼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引导宝宝自行解决问题,可以锻炼他的自理能力,让他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宝宝的无理取闹进行恰当的冷处理,降低他的自我意识,帮助他逐步理解规则和秩序。
如此,在经过一段黑暗时光后,光明就会到来。他们会渐渐明白一些道理:
父母是用来依靠的,而不是用来使唤的;父母有他们的事情要做,我不能在他们忙碌时去打扰;父母是我需要关注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高于和我的关系,他们也是我要学习的榜样。
慢慢地,宝宝会转变的意识,并固化在自己的性格中,产生对人生有益地影响。
当然,也不用太过束手束脚。不要怕犯错,也不必总是自责。因为,就算你在社会角色上不够出色,但作为父母,你一定宝宝更懂得“好”与“坏”。我们不能保证绝不犯错误,至少可以保证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这样,即便无法成为完美的父母,在宝宝的心中,我们也是值得信赖的。
好了,这是“有所不为”。那么,在面对“可怕两岁”时,“有所为”又是什么呢?
有所为:立好规矩,用心引导,你就能成为合格的父母
普利策新闻奖的设立者,约瑟夫·普利策说过:“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拿来形容两岁左右的宝宝,那是相当贴切。两岁的宝宝,几乎很少给人始终如一的感觉。你会随着他的一哭一笑,时而讨厌他,时而喜欢他,心情就像坐着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
其实,这是宝宝的试探。永远不要低估他们的套路和手段,他们能想到的办法非常多。而且,宝宝们的耐心也不错,他们会对一件事物进行反复试探,以此印证你的反应和态度。就这样,宝宝们会一点一点地触及并摸清你的底线。
如果你定立的规矩和要求都很模糊,那你说出的“不可以”就没那么不容拒绝。宝宝们能敏感地捕捉到你的不坚定,此时,你就落入了他们的掌控之中。底线已经暴露,管教宝宝的道路自然阻碍重重。
所以呢,一定要坚守底线。不管宝宝是哭还是笑,也不管他冲你撒娇还是咆哮,你定的规矩说什么也不能变。宝宝一旦破坏了规矩,就要立即进行处理,不能只是口头上的警告或威胁。比如,“再弄打你!”之类的话,宝宝不一定能理解,况且这种未必实施的警告,几次之后,宝宝觉得不疼不痒,气焰反而会更加嚣张。
必要时,可以使用恰当的处罚措施。反复几次,宝宝大概就能明白你的态度和反应了。比如,他要摸电源插座,你说:“不许摸!再摸我就要处罚你了!”宝宝当然不会听你的,他会去摸第二次,第三次。你要做的是:立刻约束宝宝的危险行为并进行处罚。
处罚可以是不让玩玩具五分钟,也可以是短暂的关禁闭。总之,避免使用打、骂来惩罚宝宝,那样只会让宝宝更加叛逆。不论怎样处罚,一定要果断。这样的行动才最有效、最直接。果断和力度明确了你的态度,宝宝就好管多了。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两岁的宝宝很难缠。他们总是精力充沛,而你往往会感到电量不足。但是生活要继续,你只能说服自己熬下去。
好在,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厌倦了整天跟宝宝勾心斗角的大人们,发明了一种耗光宝宝电量的办法。这就是“注意力转移大法”。
咱们前面说过,“可怕的两岁”也是宝宝学习能力大发展的时期。只要用心引导,宝宝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飞速发展。因此,这个方法实现的手段很多样。
比如,带宝宝到户外游玩,可以丰富他的一些基本认知。教他认识树叶、花,是视觉上的认知;听虫鸣鸟叫,是听觉上的认知;感受风吹,是触觉上的认知。
又比如,引导宝宝在沙发上攀爬,这能锻炼他们大动作地发展;让宝宝玩积木,这能锻炼他们精细动作地发展。
还有,多给宝宝讲故事或者念书,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许宝宝无法理解故事和书本上的内容,但他的脑子也会琢磨个不停。把宝宝的小脑袋填满,他就没功夫思考怎样跟你较劲了。
而父母要做哪些事情呢?一是营造安全区域,它能给宝宝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果宝宝总能找到事情做,我们就不会被缠得那么紧了。二是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我们应该根据宝宝持续发展的智力和行为能力,适时的给予指导。宝宝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信心。
为了宝宝能有好性格、好人生,每个家有两岁宝宝的家长,都该看看这本书。
本文版权归作者微度是个老太阳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