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曾经有个著名的关帝庙,不是山陕会馆后面那个与会馆一样高的关公塑像,而是在他处。
关帝庙历史上与赊旗镇经济繁盛关系很大,名噪一时,但行政级别之低下,使其鲜见于史籍。
但据现存之碑刻及有关口碑资料所传,赊旗镇内关帝庙建筑的历史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曾实现两次跨越。
关帝庙之庙门正对赵河码头,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前后二重院落,有庙门、戏楼、东西廊房、牌房、大殿、后楼、道坊等,庙门外正对码头有一对大型圆雕石狮,栩栩如生,被称为天下第一狮。
赊旗店民间有谚云:“赊旗四大景,山陕庙的花影壁、火神庙的木牌楼、关帝庙的石狮子、大王的奎星阁(东南城门楼)。”
庙前临码头的街道,是赊旗镇形成最早的繁华街道,此庙建成后就名之为关帝庙街。
此关帝庙建筑之规模与气势,与原来的小关帝庙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由此而被分称为大关帝庙和小关帝庙。
同时也说明在康熙年间,山陕商贾虽未有能力建立更大的会馆之宏愿,但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就在该庙建成了一所小学,就名之为关帝庙小学。
接着就又招了一名敲钟的老头。敲钟的老头每天除其本职工作外,还将校院中的杂草、树叶等都清理晒干,把自己的屋内(木板楼下)塞得满满的,以备烧火做饭用。
在约1977或1978年之间的某天早上,这敲钟的老头因做了两碗包谷糁稀饭,一不小心灶门内的火掉在了外边燃着了地下的柴草,汹汹大火燃着了关帝庙的门楼。
门楼都是木料架起的,社旗是刚建县没几年,经济上很薄弱,连一辆消防车也没有,后经南阳地区出面调南阳两部,方城县一部,来社旗灭火,消防液用完还得去南阳,方城去灌(社旗当时连个消防栓都没有)。
当时,第二小学的教职员工及全体学生都是吃罢早饭前来上学的时间。
都有老师们将西边前来上学的学生都拦在了西边约六十米处,东边的学生也都拦在约六十米以外(距关帝庙大门)。
关帝庙及附属建筑烧了个净光,但庙内主体建筑大多保存。笔者曾多次目睹过原庙貌之其雄恣。第二小学也早已迁出。
据传目前该关帝庙已列入赊店商埠旅游发展复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