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社会结构中如果中产阶级数量占比最高,则社会最稳定。不过随着老年人的增加,我们正在远离这种社会结构。人类的希望正在被渐渐打破,或许这就是人类的固有宿命,必须要经历过磨砺之后才能尝到努力的甜头。
笔者认为,社会产业应当区分为老年人从事的产业,中年人从事的产业,以及青年人的产业,当然还包括极少部分由青少年从事的产业。
按照年龄段划分产业,有着极度现实的意义,同时为人类不完全被机器取代提供了无限的可以思考的空间。
老年人应当从事体力付出小的产业,文化产业就是大多数老年人可以从事到死的行业。如果老年人的思维跟得上年轻人的思维,同时不倚老卖老还能活到死学到死的话,我想就不会有问题,比如如果三体是大师刘慈欣退休后写成的,那么谁能说他在退休后就不产生价值了呢?
身为普通人的我这一部分人认为,只要有心学习的话,就不应该因为能力不足而被排斥,不过本人似乎没有能做到不被人排斥。
老年人如果能够融入时代,那么在退休后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继续发展到死亡也不是一件坏事,发展以老年人文化为代表的平台,从而二次创造价值,是未来不需要大量机械化的前提条件,也是能把人工只能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的有效手段。
除了文化产业以外,当然也鼓励老年人拥有生产自我必需品的能力,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人的生命起源于土地,不过城市化使得这种设想变得不现实,小农经济和小手工业经济无法在同大规模农业和大工业的竞争中立足,不能成为老年人退休后从事的职业。
因此,社会必须为老年人提供出路,社会应当避免完全挤压老年人的生存空间,老年人自身也应当积极进取,而不是只是为了能够安详地到达终点而选择撒手不管所有的事情。
也就是说,老年人可以持续从事的还有服务业,不过如果除了销售以外,老年人可以凭借独到的经验获得优势外,其他的行业似乎都略有不足。
也就是说,年轻人应当在某些行业让位于老人,年轻人应当知难而退,区分自己是不是二八定律中的大部分,在知道不可为之后,另寻出路,而不是吊死在一棵树上。
也就是说,老年人应当学会善用机器,能够利用机器来为自己节约力量,也应当有某种产业是可以容许老年人不需要严格按照时间行事的,老年人都应当老当益壮,最终在老龄化社会中寻找到立足点。
也就是说,老年人要有自己的兴趣,要有能够捣弄的东西,甚至应当学会社交,通过社交活动来实现彼此的交流,通过各种技术,老人们可以实现无障碍交流,最终在死前也留下一点东西给后来人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