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九
来自第五章《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P126
心理学家所说的“知识诅咒”,是指在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或是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我们会倾向于错估他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教师通常会受这种错觉的影响——认为微积分非常容易的教师,在面对刚接触这一科目或是学不好这一科目的学生时,就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知识诅咒”。
P129
物理学家兼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埃里克•马祖尔认为,对某事了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给其他人的难度就越大。为什么会这样?当你在某些领域成为专业人士后,你的心智模型就会发展得更为复杂,而组成心智模型的步骤也会淡化成记忆背景(知识诅咒)。以一个物理学家为例,她可以创造一个由物理规律构成的心智模型库,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或是动量守恒定律。她会倾向于用这些基本的规律来解决问题,而新手则靠问题表面特点的相似性将其分门别类,例如问题中涉及的装置(滑轮、斜面等)。某一天,当物理学教授要讲物理学入门知识的时候,她会讲怎样用牛顿力学中的知识来解决特定问题,而忘了她的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自己早已形成心智模型的基本步骤。教授假设她的学生会轻松地听懂复杂的课程,因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极其基础的。这就是元认知错误,是对她知道的东西和她学生知道的东西之间匹配程度的误判。马祖尔说,最了解学生们在接受新概念上有什么困难的不是教授,而是其他学生。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让一个人在心里默唱一段普通的旋律,并把旋律的拍子打出来,然后另一个人根据拍子去猜旋律。总共有25组给定的旋律,因此从统计学上猜对的概率为4%。有意思的是,默唱旋律的人认为对方能猜对的概率是50%,但实际上听拍子的人猜对的概率只有2.5%,还不及统计学概率。
「I,重述知识」
什么是知识诅咒?知识诅咒的不良影响有哪些?
《知识诅咒是什么东东?》
知识诅咒就是明明对这个知识很熟悉,可是当老师问你的时候,你就是答不出来。知识诅咒就是你以为你知道的,别人也应该是知道的。还有,你感觉自己讲的内容很简单,为什么大家听不懂的样子。难道这不应该是大家都懂的知识吗?
这是什么?这就是知识诅咒。它是一种认知偏差。
昨天晚上我和先生抱怨:“一个市场总监不知道自己的职责,这太可怕了。”
先生说到:“这就是普遍现象啊。他没错,你都没有和他说明清楚他的职责,所以,你要反思如何调整,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市场总监岗位职责’这个词,是否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人群差异比较大。想想斯坦福的那个博士论文:知识的诅咒,你被‘市场总监’的内涵给诅咒了,不能想象员工眼中的‘市场总监’有啥职责。”
是的。这就是知识诅咒。我以为你知道,我以为这么简单的事情你应该知道。而这恰恰是他不知道,是他需要有人教导和告知。
在知识的诅咒中,认知发生偏差,你和我的世界不同,我们终将擦肩而过,彼此埋怨。
下面有几个网络上的案例,我们一起来看看: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你和你的朋友参加一个答题节目,你们已经幸运地闯到了最后一关。最后一关的题目是这样的:你和朋友需要分工协作,一个人听歌并描述,另一个人来回答。描述的方式不是说话或表演,而是用手指来敲出节奏。你是那个听歌的人,节目放的歌都是咱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比如《最炫民族风》、《青春修炼手册》……你一边听着耳机里传出的歌声,一边配合歌曲的节奏用手指敲击桌子。你的朋友站在你的对面,一副一脸懵逼的样子,看上去他完全不知道你在敲什么东西。你觉得很困惑,心里不免想着:这么火的歌,难道这个二货没听过?我已经敲得很好了啊。接下来的每一首歌,你都觉得自己敲得很好,可你的朋友仍旧猜不出你敲的是什么歌。最后,时间到了,你们一首歌都没猜对。你当然很不爽,你质问你的朋友在搞什么飞机。而他则满脸无辜地回答你,敲成那样根本听不出来是什么歌啊。
在这个例子中,你和你的朋友都没有错,错的是信息的不对等。你一边听着歌一边敲,自然觉得与歌的节奏很吻合。但你的朋友就不一样了,他压根不知道节目组会选哪些歌作为测试题,因此他面对的其实是一个浩瀚的歌库。更要命的是,除了你的手指声音之外,他什么都听不见。
你们的不对等之处就在这里:你能听到歌,而他听不到。
你由于能够听到歌,并且明确知道是哪首歌,因此你完全不能理解:一个人在只能听到手指敲击声的情况下,要猜对一首歌是多么的困难。这种情况,就是“知识的诅咒”概念:当一个人知道一件事后,他就无法想象自己是不知道这件事的。这里的“知识”倒不一定是真正的“知识”,也可以是信息、消息、情报等等。
再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当一部根据小说或漫画改编的电影上映时,看过原著的人,总是会比那些直接看电影的人,对片子更挑剔一些。女儿说《三生三世》演的太烂了,而且编剧也把原著的意思给改变了,真难看……而像她爸爸这类没看过原作,直接看电视的人,则觉得电视的质量还不错。也因此,这类电影只要一上映,原著党就会和电影党发生争吵。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而造成他们分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等。原著党知道原著的内容,并且喜欢原著的内容,因此当电影的改编破坏了他们心中的经典时,他们会很不爽。而那些通过看电影才第一次了解故事的人,根本就看不出只有原著党才能看出的问题,因此他们会显得更宽容一点。
又比如说《长安十二时辰》,我和楚楚看的津津有味,感觉情节紧凑,而且学到很多东西,而先生刚看的一头雾水,我们感觉不可思议,完全不知道他为什么看不懂。所以坏处就是我们看的眼都不眨,先生看着就打瞌睡了。
「A1,激活经验」
梳理你建立过的心智模式,至少找到5个以上,然后在这些心智模式中至少挑选一个,弄明白这个心智模式什么时候不适用,适用什么人群,什么时候看似适用,但实际需要我们做一些新安排。
《我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
心智模式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 在1940 年代创造出来的,之后就被认知心理学家Johnson-Laird和认知科学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75)、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所采用,并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常用名词。
心智模式有:
(1)心智容量有限:消费者只能接收有限的信息(通常客户只能记住同一品类的两个品牌)。
(2)心智厌恶混乱:消费者喜欢简单,讨厌复杂(所以传播要统一、简单)。
(3)心智缺乏安全感:消费者缺乏安全感(所以要有强有力的信任状)。
(4)心智不愿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不会轻易改变(所以顺应认知很重要,认知>事实)。
(5)心智易失焦点:消费者的心智容易失去焦点(简单,聚焦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