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再叫我去上学,我就跳楼自杀!”男孩叫嚷着,劝他的村干部看着这个只有15岁的少年,满脸的无奈和痛惜。
这是发生在西南山区,一个孩子辍学后,村干部劝学时的一幕。
越是贫穷的地方,这种厌学现象越多。与多年前那个“我要读书”的大眼睛女孩相比,他们眼里不再有对读书的渴望,宁愿辍学务工也不愿再回学校学习。
与大众的认知不同,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渴望的不再是读书,也不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孩子对知识的认知,却与他们的父母有着莫大的关系。
导演郑琼执导的《出路》中,那个出生在甘肃会宁的一个小村庄,名叫马百娟的女孩,她的父母从不认为上学接受教育有用。
他说:“上学要打工,不上学也要打工,为什么要上学?”
在父亲的这种认知影响下,10岁的马百娟虽经劝说走进了学校,但三年后,多重压力下的她还是辍了学,并在16岁那年嫁给了在陶瓷厂劳作的表哥。
父亲的一句“穷人家的娃,没有别的出路。”给她今后的命运定了性,可以想见,她会继续重复着父辈过去的人生,走着他们贫穷的老路。
殊不知,穷本身就是资源稀缺的结果,而读书是创造资源的一种方式。越穷就越应该读书,通过读书,才能阻断贫穷家庭的命运。
《布鲁克林有一颗树》中的女主人公弗兰西,就是通过努力读书学习,考上大学,走出贫民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此书1943年初版便大受欢迎,长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作为一部成长小说,它曾当选为亚马逊书店"20世纪最佳青少年读物",多次入选美国中学课本,是美国各大书店假期推荐必读图书。
作者贝蒂·史密斯生于布鲁克林,是德国移民后裔,童年家境贫寒,与书中主人公兰西斯·诺兰有着相似的经历。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2、有一种支撑叫梦想;3、知识改变命运
1、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弗兰西出生于九十年代初的美国布鲁克林。她的到来除了让贫苦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外,也让两个年轻的父母对如何养育她犯了愁。
弗兰西的母亲凯蒂,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自己一样,靠力气生存。却又不知该如何做,于是向自己的母亲玛丽求助。
弗兰西的外婆玛丽看着襁褓中的孩子,对女儿说,找本好书,每天给孩子读一页书吧。一天都不要落下,一直到孩子自己能读书了为止。
作为文盲,外婆玛丽能知道的好书就是莎士比亚的书和圣经。她听说,这些书中不但记载了所有的美和智慧,也写尽了世间百态。
孩子通过阅读可以增长见识,会知道世界并不是只有布鲁克林的出租屋这么大。
外婆告诉女儿,要给孩子讲仙女精灵、圣诞老人和鬼怪的故事。虽然世上没有这些东西,但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对孩子来说,是无价的。
她希望给孩子打造一个想象的世界,里面住着从来不存在的东西。有了这些想象,在遇到难事或日子不好过时,就可以回到那里,而不至于钻牛角尖把自己困在日子里头。
“孩子长大后发现世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觉得我撒谎了怎么办?”刚做母亲的女儿这样问。
外婆认为,孩子从完全相信到不相信,这个过程就是她开悟的过程。这会使她更能体会到人的七情六欲,将来她长大后遇到挫折、失望时,她才不会经不起事。
就像人们说的,苦难能磨练人,让一个人的性格饱满坚强起来。
这个没有文化,却充满生活智慧的老人,面对无助的女儿,将自己的体会说一点一点地说给她听,让她那颗慌乱无措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就像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样,书中的阿嬷凭着自己的智慧、乐观和豁达的处世哲学,在艰难困苦中独自养大了七个儿女,在年老时又照顾年幼的外孙昭广。阿嬷的乐观、豁达像一盏明灯,温暖着昭广幼小的心灵,让他学会用微笑面对困难,虽处在贫穷,但精神上却是如此富足。昭广最后能成为日本喜剧界的大咖,不得不说受外婆自信乐观的影响很大。
而弗兰西的外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用她睿智长远的眼光,给弗兰西一出生就定下读书学习的基调,为她今后的人生开了个好头。
所以,家中拥有这样一个老人,她的生活阅历、经验,做事稳重、老练,都是宝贵不可多得的财富,能让后辈少走许多弯路。
2、有一种支撑叫梦想
有了老人的指点,可以让我们成长路上走得轻松一些,但如果自己心中没有期盼,也一样走不远。
奥普拉说过,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
弗兰西的外婆不仅教给女儿如何养育孩子,也告诉她如何储存希望,实现梦想:
弄一个罐子,每天想尽办法,省出钱来一点点存进去,到时就可以用它买一块世世代代能继承下去的土地。(那时候,拥有一块土地就如同现在人们拥有房产一般。)
别小看这种每天几分钱的储蓄,在今后的十几年里,数次运用它,让这个贫苦的家度过了难关,最终获得一块土地。
对这个家中的每个人来说,在本已困顿的日子里,每天想办法省下几分钱买土地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对于弗兰西来说,她的梦想是能去上学读书。
但就近上学后,那里却并没有她想象中的好。同学的不友好,老师对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态度,让弗兰西品尝到了希望幻灭的感觉。
直到弗兰西无意间走入一个街区。在那里,她看到一座古老、宁静而安详的校园,让人恍如置身仙境一般。
这正是她心目中想要上的学校!
弗兰西激动地跑回家,急切地告诉父亲约翰尼,她想要转学的愿望。
爸爸陪着弗兰西找到那个街区的一所房子,记下了它的地址。给校长写信谎称弗兰西搬到这所房子和亲戚同住。就这样,她顺利转了学,这里校风不错,弗兰西很喜欢。
好的学习环境,让她离自己读书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虽然去新学校要穿过12个街区,回来吃午饭让时间所剩无几,但她仍很开心。因为来这里读书,让她知道除了她的出生地,原来还有别的世界,它们也不是遥不可及。
感恩节这天,弗兰西撒了平生第一次谎,但也让她的梦想变得更清晰了。
没吃过南瓜馅饼的她,在老师说没人要的话就准备扔掉时,举手说想把它送给一家穷人。后来老师询问那家穷人是否喜欢南瓜馅饼时,她添油加醋的现编了一个故事,在编不下去时难过地承认自己说谎了。
老师夸赞了她的想象力,跟她讲了谎言和故事的区别。老师说,说话要说实话,写故事时可以靠想象写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自此,她立下了当作家的梦想。13岁的夏天,弗兰西的作文变成铅字出现在校刊上。
但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在弗兰西小学上到最后一年时,父亲去世了。
已怀有身孕的母亲靠给别人擦地板打扫卫生抵房租,但已无法再做其他事情来获得收入。好在父亲生前常去的酒吧接受弗兰西和小她一岁的弟弟在暑期去干活,有了一些贴补。
但随着妹妹降生,家里花销越来越大,弗兰西不得不在拿到小学毕业证之后就去工厂做工了。
3、知识改变命运
生活的困顿虽然让弗兰西离开了学校,但却并没有浇灭她读书学习,改变命运的欲望。
从弗兰西和弟弟还是婴儿时,母亲就一天不落地给他们读《圣经》和莎士比亚。等到他们识字后,在睡觉前,他们每天一页再读给妈妈听,从未间断。
也是在认字后,弗兰西就去图书馆看书,不知该读什么,她就按照图书的字母顺序,一天读一本,即便是枯燥乏味的书也不放过。她逮到什么读什么,连时刻表和食品店的价目表她都读。
周六的时候,她会借两本。坐在家里的太平梯上看书是她每周最盼望的事。即便是后来,弗兰西离开学校,不得不去工厂做工来贴补家用时,她依旧每周过来借书看。
只是第一份工作刚做了两周,弗兰西就失业了。
她没有跟着工友去别的地方,继续去做这种季节性的重复工作。而是用她那颗经过学习,善于思考的头脑做了一个决定:她想换新的工作,尝试不一样的。
就这样,她换了地方,找到一份读报的工作。这里离家更远,但挣的钱也多了。
这期间,上过小学的母亲凯蒂,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钱能改善目前的生活,但她看到的有些有钱人的作为和品质却并不怎么样。
是什么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呢?她发现是教育才是造成这一切不同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家里状况稍好一些后。她让因战争来临换了一份夜间工作的弗兰西,利用白天继续去读书。
但弗兰西不想去读了。高中能讲的东西,她大部分都在每天读报中了解了。但妈妈说的晚上上班白天学习的话给了她启发,她从报纸寻找相关广告,找到了著名大学的暑期课程,她报了下午上课的三门课。
在买上课的书时,弗兰西认识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本。在他的帮助下,弗兰西通过了对她来说最难的法语考试。
弗兰西想继续读秋季课程,可学费很贵。在她查课程目录时,发现有家女子学院可以让当地居民免费入学,只是她没有高中学历不能入学。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参加入学考试,但她失败了。
她买来辅导资料,准备参加来年的考试。第二年,16岁的弗兰西在本的帮助下,考上了密歇根大学。
在弗兰西的家族里,外祖家和爷爷家都不识字,姨妈们也不识字,父母只有小学文化,而她竟然上大学了,她开心极了。
离开前,那个小时候给了她无限欢乐和希望的图书馆,最后再去看它时,竟然也变得渺小而破旧。
她知道,在她离开出生地,去新学校读书开始,她看到了世界的广阔,也逐渐见识到了许多新事物,她的眼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在宁静的布鲁克林,只有那唯一能在水泥地里长出来的天堂树,长得枝繁叶茂。哪怕它被人砍了烧了,却依然能在树桩上发出新芽,长得蓬蓬勃勃。
至此,我们对《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书中主人公弗兰西的成长,离不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外婆——玛丽的指点,也离不开她坚韧不拔地对读书梦想的不懈追求,最终用所学的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走出贫民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对于没有资源、没有其他能力的人来说,读书是最快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成本最底的改命机会,能够让他们可以靠着自己的能力,去逆转人生。
所以,读书吧,在书中同世界上杰出的人们进行对话,探索更广阔的未知世界。